郑板桥听罢,决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着大堂上悬挂的灯笼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对的是: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
郑板桥一听二话没说,马上传唤那家主人,责令其加倍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决他此后的衣食 。
2、祝枝山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 。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 。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 。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 。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 。”“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 。”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
3、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 。祝出对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
唐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
另有《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
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
历史上有趣的对联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下面就挑选二个,并简单整理、分析一下,与大家一起玩味、分享!
①从前有个白衣(平民)出身的御史大夫,衣锦还乡时,县太爷率领一些秀才们前去迎接,但有的秀才认为此人不是科举出身,即表现出大不敬的态度 。这时,县令看不下去了,也为了讨好,就口占一联,以讥讽那些人的迂腐 。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籽;
众秀才听后面面相觑,不解其意,皆不能对,这时,那位御史大人随口自己对道: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
这副对联的上联中,用“酸籽”隐喻那些只注重科举的黉门(红门)秀才们,都是些没有多少学问的“寒酸子” 。而下联中的“大仁”是御史大夫隐喻自己虽是白衣出身,但绝对是个不平凡的“大人物” 。这副对联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还十分辛辣!
注:黉门: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且谐音“红门”) 。比如称:黉门秀才 。
②据传,从前有个姓叶的秀才游历到一座寺庙后,寺庙里的长老闻讯此人是位施主,就派了一个出家前姓何的小和尚陪他一起游玩 。而这个叶秀才平时就喜好笑言谑语,当二人在游览时就发现寺庙旁的田地里,有一群人在挑担运禾(田里的秸秆~烧柴),而其中还有几位尼姑也在担禾,秀才便随即口占一联,并邀小和尚出“对” 。
师姑田里担禾上(和尚),
表面意为:尼姑从田里挑着柴禾上来了 。
这时,小和尚一听,知道这主儿是在取笑他,也不多言,不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
表面意为:美人在堂前抱着绣品在裁剪 。
叶秀才一听,便暗暗佩服起这个小和尚的文才了 。
又当二人行自一池塘边,放眼望去,满池荷花已长成莲蓬,且结了莲子 。此时,这个叶秀才又脱口说出一联:
莲子已成 荷长老,
意即 表面上是说荷花的一种生长过程,实则是说“怜子”(怜爱的孩子)已成为(何姓)长老了(长老:年长而德尊的和尚) 。
- 河北教师资格面试试讲注意事项都有什么呢?
- 坚持阅读的人都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
- 国内的奶粉排行都有哪些比较好的奶粉?
- 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读后感 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 西安南门外那根烟囱的故事 废弃烟囱是否影响风水
- 你们小时候听过最恐怖的鬼故事是什么?
- 低至“几块钱”的10个平价好物,看着不起眼,但个个却都有真本事!
- 民间故事传说
- 川菜中的家常菜都有哪些,怎么做?
- 断齑画粥的故事主要内容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