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都有哪些?

我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张之洞做对联的事情,记得很深刻 。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河北南皮人,个子矮胡子长,27岁时中了进士第三名探花,做过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 。他的《劝学篇》很有名,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广为流传 。
张之洞在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很喜欢微服私访,探查民情 。
有一次,张之洞来到了松江府(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恰巧碰到一个老同学,两人相见,格外亲热 。这个老同学在松江府某个绅士家当私塾先生 。邀请张之洞去住几天,张之洞欣然应允 。
过了一天,松江知府大寿,老同学和绅士以及张之洞同去参加寿宴,张之洞一身便衣,大啦啦坐在首席,悠然自得 。
松江知府火冒三丈,首席的位子也能乱坐 。于是强压怒火,坐在席上,指着一道鲈鱼菜肴说到:“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府” 。意思自己一家独大,不是好惹的 。
张之洞不慌不忙,微微一笑,用手指了指螃蟹菜肴,朗声应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
座人无不吃惊,松江知府一打听,原来老头是总督张之洞,,急忙离席跪倒请罪 。
历史上对联故事三则
一、清朝初期,某县的县令是个清官,奉公守法,爱抨击时弊,批评上司的贪赃枉法行为 。
有一天,朝庭御史视察到该县衙,有一个无耻的小人向御史打了小报告,御史便将县令叫来痛斥一顿,并气愤地道一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
县令听了,心里不服气,针锋相对答一下联: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不如不管 。
御史听后,面色铁青,差点气昏过去 。
刚正不阿的县令
二、封建社会中,朝廷等级森严,上尊下卑,上司官气十足,下级卑躬屈膝,有人戏一对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对对对 。
下级陈词达千言,始终嗯嗯嗯,噢噢噢 。
拍马屁的官僚
三、清朝“扬州八怪”郑板桥曾经当过官,而且是个清官,他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了一幅对联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
郑板桥见联,无一(衣)无十(食),顿时明白对联其意,即刻令随从回衙门取米面、衣服等救济户主,户主含泪感谢 。
郑板桥
图片来自网络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有一天专程到云峰山观郑文公碑,因参观游览很晚,不得已借宿山间一小茅屋,主人是一个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他的陋室中摆着一个方桌面大小的砚台,做工细腻,糊涂老人请郑板桥题字,欲要镌于砚背 。郑板桥盛情难却,欣然题了“难得糊涂”四字,并且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 。因为砚台尚有余地,郑板桥请老先生续题,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老翁也盖了一方印,上书“院士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看了大惊!方知是一位隐退高人 。两人相谈甚欢,郑板桥见砚台尚有空隙,即兴发挥补写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招,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知音相遇,难得糊涂是他们心灵的碰撞 。
趣味对联的故事有很多,例如:
1、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 。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 。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 。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衣食无着,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