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你认为对吗?

水至清则无鱼 , 这句话古人说的是一种环境 。最早出自《大戴礼记子入关篇》: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徒 。
意思是要求别人不要太完美 , 否则没朋友可交 。
一 , 这句话说的是交友方面的事 。如果滥用 , 就会出错 。
二 , 假如放在治理社会 , 或者治理企业上 , 这句话肯定是错的 。这句话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出现大量贪赃枉法官员 。
三 , 如果放在家庭生活里 , 也是莫名其妙的 。家庭生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 , 适合用忍让 , 我们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显然不能用这句话 。
这句话话说的很有道理 , 因为水太清 , 就养不活鱼 。比喻到做人的方面 , 就是说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 话说不能太硬板 , 处理问题要稳妥 , 让人家满意为好 , 就是这么个理 。
孔子说过 , 察见渊鱼者不详 , 就是说一潭浑水就你能看见里面有几条鱼 , 你这个人就有麻烦了 , 也就是说人不能太表露自己曲则圆 。
对的 , 这是说 , "成大事者 , 不拘小节"比如行路 , 要去南方 , 就要认准方向 , 肯定会有各种叉道 , 你只要认准南方 , 不必计较沟汊 。亦如取材 , 毛枝小叉可以不计 , 只取主干便可 。
这是中国古话 , 传承几千年 , 肯定有他的道理!
但是 , 也有物极必反!
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友 , 
这是至理名言 , 是人生经验总结 , 如果水清澈见底 , 鱼将无法存活 , 因为没有任何食物供其食用 。同理 ,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对别人明察秋毫 , 瑕疵必报 , 他将没有一个朋友或亲人 , 更谈不上有知心人了 。设想一个人交了朋友 , 他今天看到朋友一个失误 , 明天察出一个疏忽 , 后天听到一句牢骚 , 都闷记心中 , 会产生一点小疑问:这人怎么这样?再往后 , 他将回顾与这个朋友交往的过程 , 寻找他的足迹是否有与自己相悖之处 , 一旦发现 , 将会断交 。以此类推 , 他将以自己的所谓经验到处鉴别身边的人 , 发现人人都有毛病 , 不可信任 , 不能交往 。他将画地为牢 , 几乎与世隔绝 , 成为一个独行之人 。邻居、亲朋好友都将离他而去 。实在可悲而不可怜 。
奉劝持此态度的朋友 , 不做至察之人 。人生难得糊涂 , 遇事尽量清楚不了糊涂了 , 大事清楚 , 小事糊涂 , 和气生财 , 与人为善 , 平等待人 , 遇事不可钻牛角尖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 。交友要心诚友善 , 和蔼可亲 。既要锦上添花 , 又要雪中送炭 。
水至清无鱼实际上是说明一个哲理 , 实事求是 , 凡事一分为二 。任何人和事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 , 简单地说就是人无完人 , 这也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具体到现实生活就是凡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 要识大体顾大局 , 能接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 能接受有一点缺点和错误的人 , 不能一言堂等等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