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宋代文坛最传奇的佳话之一 。唐宋浩浩荡荡数百年,文章八大家,苏东坡一家就占了三席,确实令人感佩 。是怎样的家庭,才能有如此传奇?思来想去,一个情感高度凝聚,精神高度契合,家风高度昂扬的家族,才有可能创造这样的传奇 。
苏轼一家是极重家庭亲情的一家,尤其是苏轼、苏辙兄弟两个,可谓一生都是同危共济 。苏东坡那首最经典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作的缘起并非是为了风月佳人,而是因为思念自己的弟弟 。在序言中,苏轼就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希望“千里共婵娟”之语能安慰到弟弟,而弟弟苏辙因为思念哥哥,在次年的中秋夜也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 。这两首《水调歌头》,一首后来成了千古绝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令人动容 。先看第一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一出,谁与争锋 。这首词写于丙辰中秋之夜,这一年(1076年)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 。这一时期,苏东坡算是比较顺遂,最让他牵挂的人,是弟弟苏辙 。事实上,苏东坡这个哥哥,一生最牵挂的就是弟弟 。他后来被诬陷入狱,甚至有掉脑袋的危险,仍心心念念放心不下的还是弟弟子由 。
北宋.苏轼
【苏轼水调歌头详解精练 水调歌头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在狱中苏轼以为自己要死了,便写下了“绝笔诗”《狱中寄子由二首》,他写道:“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哥哥对弟弟的感情,是多么深沉 。
而在中秋之夜的这首《水调歌头》也是饱含情感,堪称写中秋的第一词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说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自己的酒意阑珊,觉得“高处不胜寒”,莫名地孤独 。而“何似在人间”,更显得形单影只 。词的下片,道出了思念的最强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说,自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东坡还是希望能够“人长久” 。
再来读一读苏辙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比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刚好晚了一年 。苏东坡头一年还希望能够“千里共婵娟”,第二年兄弟二人果然在徐州团聚,共同赏月过中秋 。只是这次中秋过后,苏辙就要去河南赴任,于是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苏辙随即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
北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
在分析这首词之前,必须指出,苏辙曾多次奏请去离哥哥更近的地方任职 。在苏轼身陷囹圄之时,苏辙更是四方奔走,主动照顾起哥哥的妻儿 。如果说苏轼对弟弟的兄弟情已是令人动容,那苏辙对哥哥的情谊,则显然要更为实际 。
这首词,虽没有东坡词的浪漫,却也丝毫不减深情 。上片首句,就发出“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的感慨 。苏轼兄弟俩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一起过中秋了 。第二句“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就在去年兄长对月愁叹之时,苏辙何尝不是一样的惆怅呢?
- 详解黄鹤楼最著名的三首诗 黄鹤楼的古诗词有哪些
- 淘特推广后台新版本说明书详解
- 大气层怎么形成的 大气层形成的原因详解
-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 猪肉颂苏轼原文翻译
- 定风波原文翻译赏析 定风波翻译及原文
- 硅胶牙胶工艺详解,您购买的牙胶是否属于常规工艺生产?
- 苏轼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蝶恋花柳永原文赏析
- 详解:基督教丧礼的习俗
- 道教文化详解:净明道的创建者是谁
- 丑未兼艮坤风水详解 民间风水铁面虬髯奇丑无比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