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

历史上的潼关 , 扼西北之咽喉 , 掌帝京之门户 , 东汉末年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安史之乱哥舒翰痛失潼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破潼关一举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如今 , 故城已去 , 我们只能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 , 窥得古代潼关曾经的雄姿 。潼关吏便是其中之一 。
《潼关吏》属“三吏三别”之一 , 是一首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 , 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 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 , 哥舒翰请守潼关 , 明皇听杨国忠言 , 力趣出兵 , 翰抚膺痛哭 , 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潼关吏》便是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径潼关时,看到此处战乱未平 , 将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关城 , 有感而发所创作 。
开头四句“士卒何草草 ,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 小城万丈余 。”是对筑城的将士和潼关关防的总体介绍:漫漫潼关道上 , 无数士兵正在修筑工事 。放眼四望 , 沿着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 , 既高峻又牢固 。接下来通过诗人与潼关吏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两者不同的神态和心理:“借问潼关吏 , 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 , 为我指山隅 。”面对诗人的提问 , 守城的关吏自信满满 , 他邀请诗人下马 , 说道:“连云列战格 ,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 万古用一夫 。”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 , 不仅是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 , 更表现出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 , 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对于关吏的回答诗人并不满意 , 而是转身告诫他:“哀哉桃林战 ,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 慎勿学哥舒 。”诗人感叹安史之乱–桃林一战潼关溃败 , 百万将士惨死黄河 , 并叮嘱守关的小吏 , 一定要以史为鉴 , 充分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都城长安的安全 。
【杜甫潼关古诗翻译 潼关吏原文翻译赏析】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 , “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 , 缓急有致 , 其次 , 对话中神情毕现 , 形象鲜明 。潼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 , 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 , 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 。整首诗中不仅有对潼关天险之地的描述 , 突出潼关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乱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 , 体现出诗人期盼和平的美好愿景 , 以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