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篇第二段的重点:
礼与信,
同姓之国的关系,
夷与夏的关系,
天下法,
天之数,
婉辞,
耻与惧惕之心,
国之举动不可轻计妄讨,不可自轻,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
大礼不可犯,
不义不可接,
国家治乱与四邻关系,
大臣专位,
不耻其困而耻所以穷,等等 。
楚庄王篇第三段的重点:
1、十二世分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重点是时间远近 。
2、于所见微其辞(例: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辞也),于所闻痛其祸(子赤杀,弗忍书日,痛其祸也),于传闻杀其恩(子般杀而书乙未,杀其恩也),与情俱也 。重点是“情” 。
3、情的原则之一:以其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疏也 。重点是以远近定其情之亲疏 。这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
4、情的原则之二:知其貴貴而贱贱,重重而轻轻 。
5、情的原则之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恶恶也 。
6、情的原则之四:知其阳阳而阴阴,白白而黑黑也 。
7、情的理据:百物皆有合偶,偶之合之,仇之匹之,善矣 。诗云,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仇匹 。情的原则之一至四,都是由这个理据得出来的,即以合偶为根本准则,人伦之情,是以人与人的偶合为基准的,要偶合仇匹,而不是相反,这又决定了什么是善恶 。又与阴阳、貴贱相关 。这都是礼的基础,礼就是在这些概念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这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 。
8、春秋,义之大者也 。春秋是最大的义,春秋所以重视大义,就是这个逻辑 。
9、所谓的义,包括:得一端而博达之:观其是非,可以得其正法;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 。这是说由一点而博知其余 。这又是儒家的智慧所在 。
10、于外,道而不显,于内,讳而不隐 。于尊、贤皆然,此其别内外、差贤不肖而等尊卑也 。这是说内外有别,故有不显有不隐 。又有尊卑、贤不肖的差别 。这也是儒家礼与情的原则 。必须在此区分的基础上实行特定的礼和情 。
11、义不讪上,智不危身,故远者以义讳,近者以智畏 。畏与义兼,则世逾近而言逾谨矣,定哀之所以微其辞 。这是说春秋的大义又包括智,而义与智又与前面提出来的近与远直接相关,由此又产生了讳与畏的问题 。这使儒家春秋的思想系统的内容更为丰富 。
12、以故用则天下平,不用则安其身,春秋之道也 。这是春秋的大义所能施用得到的效果,用春秋大义就可以平天下,没有条件实施春秋大义,也可以安保自身 。
楚庄王篇第四段的要点: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
1、奉天法古 。天与古是规矩六律,不可违背者 。古不是凡古皆好,而是特指先王之遗道,即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所以不能简单地否定“法古”的观念 。以此而论儒家是保守的倒退的,是不合乎事实的 。且天与先王遗道又是统一的,即天与道是统一的,二者并不矛盾和对立,也不能把二者分开来理解 。
2、圣者法天,先王就是圣者,所以圣,就是因为他们法天,即前面说的天与先王之道是统一的,先王之道是法天而得来的,道就是天道 。不是先王臆想出来的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奉天法古,就是治国的大数,大数指根本原则,不可违背的 。能遵循这个大数来治国,天下就大治,反之就大乱,所以说是治乱之分 。而且天下无二道,就只有这一个道,这是与奉天法古相一致的 。这个天与道,是古今通达的,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化的 。所以要从先王传到后王,不能另来一个道 。这是董的基本思想 。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由这里的逻辑推论出来的 。因为天与道是统一的 。
-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 吴越春秋介绍
- 晏子春秋全文翻译注释 晏子谏齐景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春秋五霸是哪几个人物
- 钓鱼的适宜水温是多少
- 下载春秋航空特价机票 春秋助手
- 左传全文及翻译赏析 春秋左传全文及译文
- 歧路亡羊的读后感 歧路亡羊的寓意和道理
- 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后宫等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