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七 )


好美妙的一刻 , 诗人“烹饪之功”火候自成一派 , 多一点则有臃肿的病态 , 少一点却嫌清瘦略减 , 肥而不腻 , 环瘦处也丰盈十分 。《青玉案·元夕》 , 难得的情爱诗篇却不露半点诉说之痕 , 却真真地是写了一场浪漫的烟花会上一次千古都爱了的美妙邂逅 。
“人约黄昏后”的赴约很美 。“灯火阑珊处”的不经意遇见 , 美丽动人 。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王国维虽不是就事论事品头论足诗词的境界 , 却胜过一次品评的要义 。人生境界 , 皆能在“蓦然回首”中寻找到心内的本真 , 或许这才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我们没有丢失自己 。
有个不同的看法 。
本质上这是个量子力学的问题 , 你不能同时测量对象的速度与位置 , 因为观察者本身的存在 , 也是对系统的一种干扰 , 可以说 , 在蓦然回首之前 , 那人就像著名的薛定谔的猫一样 , 既在灯火阑珊处 , 又不在灯火阑珊处 , 只有蓦然回首之后 , 因为观察者的存在 , 那人的状态才确定了 , 因此 , 是因为前者的蓦然回首 , 才导致后者的存在 。辛弃疾想传达给我们的潜在意思是 , 早在宋朝时期 , 我们国家已经掌握了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 , 只是因为超前时代太多 , 不能提前泄漏出来 , 只好通过诗词的方式来暗示我们 , 类似的例子还有“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成像原理)“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空间穿越 , 虫洞技术)等等 。
纯粹是开一下脑洞
历史上歌咏元宵的诗词千千万万 , 我却独爱其中的两首 。一首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 另一首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文章插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大概是辛弃疾写于1171年 , 或者1175年在临安任职期间 。
元宵节 , 是一个让人心仪的节日 , 充满浪漫温馨、婉约气息的夜晚 , 可以说就是古代东方的“情人节” 。一个让人充满期待 , 渴望有着艳遇和邂逅的夜晚 。正如欧阳修的《生查子》里所描写的那样“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正是因为这样的诱惑 ,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以元宵夜为题材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 , 然而提到写元宵夜的诗词 ,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可称第一 。
辛弃疾一直被人们定义为豪放派的诗人 , 词风豪迈 。然而这一首写元夕的词 , 却走的是婉转风格 , 情感表达的非常真挚 。

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文章插图
词的上片 , 重在渲染和造势 , 极尽笔墨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的景象:有相爱的男女 , 有花灯 , 有谜语 , 还有喜气洋洋的过着节日的人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