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二 )


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文章插图

“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惊蛰的节气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开始犁地进行耕种,人们非常重视惊蛰期间耕种的重要性,所以拿蒸馒头作为比喻 。显示它的重要性 。蒸馒头的时候,人们为了蒸出的馒头暄软,会改好锅盖,甚至是会用笼屉布盖在锅盖的周边缝隙,还有的人会用重物压在锅盖上,这样做都是为了怕蒸馒头的时候跑了气,跑气后的馒头,虽然也能蒸熟,但是吃起来发硬,口感不好 。
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文章插图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惊蛰期间,天气转暖,农田大地里病虫害会发生和蔓延,很多地里的植物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这个时候虽然温度有所上升,但是还是雨水过少,及时耙地耕地可是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病虫害蔓延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不耕地,那么植物也会生长,但是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
俗语是什么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用形象俏皮的元素组合起来,让人们了解它的含义,并可以有效地广泛流传,所以这句关于二十四节气惊蛰与耕地之间的利害关系,直到今天,仍适合现在的农业生产 。
因为“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在惊蛰节气时地要化通了,地气往上升,这时墒情是最好的,这时耕地叫"顶浆做垅”保墒 。在迎着阳光看的时候,就象蒸馒头开锅时景象,从地面有气体在往上升,上升的气体就象微风在轻吹发丝,弯弯曲曲似有若无往上走的气流 。这时如不耕地到了“春分"节气,地就要干了,墒情就不好了 。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作为世界古文明大国,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民,很早就将一年中划为二十四节气 。这其中就有“惊蛰”,并将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定为“惊蛰” 。在广大农村,至今流传着“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的说法……
“惊蛰”到来,万物复苏,随着一声声春雷的乍动,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各种动物,也因此被唤醒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大地里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开始纷纷出来重见天日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 。描述大地回春,桃花绽放、黄莺飞鸣叫的场景,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惊蛰”到来后,天气气温开始回暖升温,随着气候的变化,雨水也慢慢增多和丰沛起来了,因此“惊蛰”在劳动人民眼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气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是广大农户在长期摸索实践中,得出的一个宝贵经验 。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耕作秘籍 。因为这个时候的气候和雨水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的种植 。如果错过了这个时节,也就等于错过了庄稼播种的最佳时机 。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句话,恰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它之所以能延续传承至今,也是因为这句话在广大农村,既有很好的科学依据,也具有广泛的参考应用价值 。
农民长期以来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劳作的,可能很多人都不懂得节气,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可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时节,每一个老农民都知道什么节气需要干什么,如果不干的话可能就会没有粮食吃了 。
农村俗语“惊蛰不耕地,好似蒸馍跑了气”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吗?

文章插图
要说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其实就是就是如果惊蛰还不耕地的话,就没有收获了,就如蒸馍跑了气,怎么蒸都蒸不熟了,指的就是惊蛰耕地的重要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