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人物事都一样,都会有其鼎盛,有其衰弱的一天,有因为天灾,也有因为人为,例如佛教,它曾几度辉煌达到一种什么高度,却又在什么时候惨遭灭佛活动 。本期佛教文化将为你介绍三武一宗灭佛活动 。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武灭佛” 。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
二、北周武帝灭佛
宇文邕(543—578),字祢罗突,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 。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灭佛,同时也灭了道 。这也是和当时北周武帝后来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 。公元515年爆发过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之事,其众多达5万以上,法庆自称“大乘”,鼓吹“新佛出世”,所至即毁寺、杀僧、焚经、烧像,故此对当时的僧俗地主统治阶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北魏镇压了“大乘起义”后不久,在公元523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六镇起义”,接着各处纷纷出现反魏起事,群雄并出 。当时北方地区的僧、道阶层过于庞大 。根据《魏书》称,正光(公元520-525年)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 。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士这促使封建国家政权采取极端手段,以扩大经济来源来充实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