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如何理解这句话?( 四 )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章,这一章的全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
“时”在周秦时代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
“有朋”,也有版本作“友朋”(朋友的友),指志同道合的人 。
“乐”,读le,与“说,同悦,读yue,”有所区别 。《论语集注》中程颐认为“乐”与“悦”是有差别的,“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
“人不知”就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愠”是恼怒、怨恨的意思 。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我认为是对这句话理解的关键,古汉语中“习”字并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而应该是实习、实践的意思 。将所学用于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好的结果,发自内心的体会到快乐,才是“不亦说乎”的真正意义 。而这种体会更多的是用心做事、工作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浑浑噩噩生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很少会有这种体会的 。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时候(或经常)能用于实际,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学”是指学说或主张,“时”的意思是时代或社会,“习”则是使用或采用 。连贯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已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纳了,那就太高兴了 。如果没有被社会采纳,可是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认可我的学说,纷纷来我这里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 。即使社会不采纳,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不也就是君子了吗?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不是吗?
本章反映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也表现出了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 。从第一章也可以看出《学而篇》的主题是孔子关于“求学”的态度和方法 。说“求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学” 。“学”也就是“学问”不是文学知识,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数理化,能掌握很多学科的知识只能代表知识渊博,而不能代表一个人有“学问” 。从孔子对“学问”的要求可以看出来,“学问”是做人做事上体会人生经验,在生活过程中不断的思考、体会、反省和见习,所得到的人生体会才是学问的根本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也正说明了“学问”是什么 。
为什么要学习或者说“求学”?孔子在《礼记》末篇《学记》中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成器”或“知道”是追求达到的状态,不是目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儒者求学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求学最终还是希望能学以致用,通过自身修养的提高,实现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才是儒者最终的求学目的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作为《论语》里的第一句话,可能中国每个上过中学的人都能字面上翻译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教材里是说:学习,并且时时复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 。
但仔细想想,这么解释即不合情理,也不和逻辑 。不和情理在于,学习本来就是个苦差事,“学海无涯苦作舟”嘛!快乐教育那都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儿 。圣人非说“悦”(其实原文是“说”,体主写错了),那只能解释成圣人跟咱们不一样不一样了 。不和逻辑在于,如果只是字面理解,那这句话跟后面两句就毫无逻辑连贯性了 。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而不愠彻底的没关系,连不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