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各路对论语的解读里,我觉得比较贴谱的是以下这种: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是指孔子说的那些治世之学,儒家修齐治平那些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
我买过多个版本的《论语》,看整本书翻译和讲解好不好,先看学而篇的三句话译的准确不准确 。因为准确理解这三句话,对学好孔子思想很重要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前一句说的是学习的原则,即学习了懂得了道理要时常去实习、实践它 。说的是学以致用 。后一句说的是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后得到的感受、体验和境界 。学习了懂得了道理,时常去实习、实践它,(会有新的体验、认识和提高,甚至有豁然开朗的大收获),这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上一层意思的逻辑递进 。就是说,你学习了懂得了道理,时常去实习、实践它,不断品尝和享受学习的快乐,你的学问越来越高了,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到中有名气,到大有名气,这时候,有志同道合(朋是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朋友)的人,从远处(不仅包含空间距离上的远,也包含人与人心灵上的远)慕名而来,向你请教,与你交流,和你交朋友,赞赏你,敬重你,推荐你,甚至重用你,不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接着上两层意思说的 。既是一种假设,也是一种境界的描述 。就是说,你学习了懂得了道理,时常去实习、实践它,不断品尝和享受学习的快乐,学问越来越大了,但没有人知道你学问大,没有人赏识你,没有人推荐你,也没有人重用你,心里仍然不懊悔烦恼、不怨天尤人,仍然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你不就是君子了吗?
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门篇,也是学习的三大境界 。用心体验它,终身会受益的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孔子的《论语》 。千古名句,代代相传,人们耳熟能详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不同见 解:
1、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2、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 学习并有机会付诸实践,这难道不是件愉快的事吗?前者是说时常温习已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后者则认为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知行合一,反复习练 。笔者倾向于后者 。
人生有三个永恒的快乐:知识的积累与进步,志同道合的朋友,品德修养的的增进 。
所谓“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之谓也 。学而行,行而得,得而知,知而乐,乐而学 。“有朋自远方来”,何有其乐?“必是自身学业、德行日益精进,方有朋友自远方而来,近者先悦,而后远者始来,此其一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来此,互相切磋探讨,学业、德行又得精进,此其二也 。人不知,常态也 。愠者,怒也 。人不知我而怒,此我之德过也 。人不知而我不怒,此我之德进也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
博学笃行,名声自彰 。友朋远来,切磨箴规 。有异有同,各得其香 。
这句话里有一个有争议的地方,
习字怎么理解,有人做复习解,有人做实习解
个人觉得做实习解释更加妥当,
复习本身是学习的一部分,如果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做复习解释,那么学应当包括有复习的学,还有无复习的学,如果是无复习的学,这学也太马虎了
而相对于学,孔子更加注重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 “一个人瘦的9大标准”上热搜,这些标准都是什么,科学吗?
- 建房俗语:“房子不建鸭嘴田”,鸭嘴田是啥地形?为何不能建房? 湾埋填盖房子风水好吗
- 你如何理解“感恩”这个词?
- 阴历、阳历的由来是什么?
- 围棋为什么是黑棋先下
- 端午节不能说“节日快乐”,那端午能说什么祝福语?
- 通过什么样的“捷径”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恋爱高手?
- 什么是“糊弄式做家务”,我体验了之后,才发现做家务也这么简单
- 阿果吉曲原唱
- 你的微信个性签名是什么,多久没改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