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赏析思想内容 舒婷的致橡树赏析( 二 )


但是,即使如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作为一个女性,绝不在“你”这样一个伟岸、高大的男性面前丧失自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凌霄花的叶子呈卵形,花朵艳丽,但自己不能独立,借气根攀附于其他物上,是属于那种没有外物支撑无法站立的植物 。诗开篇第一句就以否定句的形式,言明心志:绝不像天生依附的凌霄花那样依附于男性,也不借男性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种姿态,颠覆了传统的、至今流行的观念:夫贵妻荣 。
针对社会上的一种论调:“学得好不如长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最大的成功是嫁个成功的男人” 。舒婷颠覆了这种爱情婚姻观念 。紧接着第二句,又用了一个否定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颠覆了传统婚姻中女性作为“巢中的鸟”“金丝雀”的形象,也让我们联想到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她被丈夫称为“可爱的小松鼠”“快乐的小鸟” 。一个依附于男人的女人丧失了自由也遗忘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取悦男性,向男性献媚 。
第三、第四句:“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注意两句都用了“止”字,“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女性可以“像泉源”,也可以“像险峰”,甚至像日光照耀你,春风吹拂你,给你慰藉,带来温暖和光明,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女性不能丧失女性的自我和主体性,仅仅成为男性和家庭的奉献者和牺牲品 。诗歌开篇用的几句否定句,意在批判、颠覆两性关系中的传统观念或者现实中以牺牲女性自我为代价的两性关系 。
那么,女性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男性相处呢?诗歌后半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相互平等,独立并存,彼此尊重,彼此欣赏 。女性像木棉一样,与橡树平等并列,保持自己的独特样貌和品性——如诗中所说:“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不是作为你所需要的清泉、泥土、日光、春风而存在 。
诗中以木棉作为女性的象征 。木棉树,俗称攀枝花,又叫英雄树,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南与西南 。在早春时节开花,象征着万物的复苏和春天的到来 。春季木棉花灿烂艳丽,夏季花落后长出椭圆形的果实,果实成熟后,果荚开裂,白色的棉絮包裹着卵形的黑色的种子漫天飞舞,像雪花随风飘扬,落地生根,繁殖生长 。因此,木棉与橡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橡树果实可以食用,木棉花蕊则是上好的织物原料 。木棉树树身高大,花朵鲜艳似火 。南方人用木棉树象征坚毅的性格和灿烂的前程,也象征坚贞的爱情 。
所以,木棉与橡树外形不同,但精神品性相通,只有这样的相通,才能同气相求,才能说志同道合,如《致橡树》中所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是,却永远保持着各自的特性 。《致橡树》后半部分比较了橡树与木棉各自的特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最后,揭示了爱情的真谛,那就是:爱是两个独立个体终身相依,同甘苦,共患难,“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爱一个人不是爱他美的丰姿,而是爱他站立的位置,也就是说,爱他的立场、爱他之所以是他的根基 。
读舒婷的《致橡树》,不禁使我联想到20世纪初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 。
纪伯伦生活于1898年至1931年间,他一生坎坷,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的散文诗誉满全球 。西方人说:纪伯伦是东方献给西方的礼物 。舒婷的《致橡树》与纪伯伦散文诗《先知》中的“论爱情”“论婚姻”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