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是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当代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按今天时髦的代际划分,舒婷属于50后,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石码镇,十七岁下乡插队,二十岁时从农村回到城里进工厂当工人,据说做过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工,在今天看来,这些工作应该由男性来承担,但是,在那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女人都一样”的时代,在强调两性平等的同时,也无形中抹杀了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特性 。
实际上,岂止是女性的独特个性被无视,男性的个性又如何呢?舒婷在农村和工厂度过了她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她青年时期的这段人生体验对于她的人生观念和两性观念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致橡树赏析思想内容 舒婷的致橡树赏析】舒婷在下乡插队落户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 。《致橡树》这首诗于1979年发表于《诗刊》杂志,引起普遍反响,可以说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的震动,堪与1928年春《小说月报》发表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引起的反响相比 。
《致橡树》所提出的爱情观和女性对于男性的理想可以说是继承了“五四”理想,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所追求的爱情和理想中的男性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随着现代男女两性的平等和女性的解放孕育而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这些女性对于男性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她们不仅要求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男性平等地对待女性、尊重女性的自由独立和人格尊严,而且要求男性自身也要有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希望他们品格高尚、具有社会担当 。
毫无疑问,《致橡树》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两性平等、人格独立的女性宣言 。
诗中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舒婷把男人比作橡树,女人比作木棉,他/她们彼此既有本质上的相通,又有着各自独特的气质和特性 。橡树的特征是:枝干粗壮、枝叶茂盛、根系发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严冬,不受虫害,不易腐蚀 。橡树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和顽强的自然生长力,可以在高冈河谷、荒山野岭、沙丘薄地发芽生根,长成蔚为壮观的参天大树,其茂盛的枝叶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堂 。橡树的果实可以食用 。据古人记载,灾荒之年,可以靠橡子充饥活命 。在中国,橡树林主要分布在北方 。
相比于松柏、杨柳,橡树似乎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特别的地位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橡树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复杂的喻义 。橡树多次出现在《圣经》中,橡树因其高大茂盛而被作为休憩之地,旅途中的人可以在橡树的树荫下休憩,人们也可以把旅途中死亡的亲人埋在橡树下,也可以用橡树作标记,标示某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和地方 。在今天的欧美国家,到处可以看到橡树林,橡树被视为坚强、自由、独立的象征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橡树林》,歌颂橡树无须园丁的栽培,无须寄人篱下,仅靠自己壮实的根系和大地、天空的滋养,欢乐而又自在地长成蔚然壮观的参天大树 。荷尔德林把橡树比喻为“温良的世界里的巨人族”,它们中的“每一位就是一个世界,似满天星斗,个个都是神,自由而又互为一体地生活在一起” 。荷尔德林借用橡树的特征表达自己对于独立、自由的追求 。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舒婷的诗《致橡树》借用橡树这一意象,表达了她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表达了她的男性观念乃至“人”的观念,应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她借橡树的隐喻,象征一个值得女性爱恋的理想的男性,应该具有坚忍不拔、不畏严寒、独立自主、扎根大地、脚踏实地的品性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翻译
- 老年人会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性格乖戾?
- 我该如何让老公回心转意?
- 赞美春柳的名诗名句赏析 描写春天柳树的句子
- 北游记故事赏析 北游记故事简介
-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翻译赏析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翻译
- 辛弃疾诗句赏析 辛弃疾的诗有哪些
- 精致女人正能量的句子
- 100字美文摘抄加赏析 摘抄100字美文摘抄
- 前出塞古诗的意思翻译 前出塞杜甫翻译及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