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门神是怎么来的,蕴含了什么文化?( 二 )


到了明清时候 , 门神的形象也愈发丰富了 。有驱魔辟邪的神荼与郁儡 , 有祈福延年的福禄寿 , 有镇压小鬼的猛将忠臣 , 像秦叔宝、尉迟恭、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马武以及铫期等 。可见 , 门神也是随着历史的车轮 , 朝代的更迭 , 不断剔旧迎新 。
相对于贴春联 , 门神是更加古老而传统的习俗文化 。但在年轻人的群体当中 , 尤其是90后们 , 门神传统已经非常陌生了 。门神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安全的深切寄托 , 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 。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门神划入封建迷信而加以摒弃 。从历史的演化来看 , 门神文化反映了当时百姓对英雄的认同 , 对正义的认同 , 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我们更应该以包容的胸怀 , 对即将消失的门神文化加以关注和普及 , 至少在传承上做些补救工作也是对我们祖先的一种交待 。
在我国旧时的年节风俗中 , 有一项内容 , 就是在每年的岁末除夕 , 在自己居室的门上张贴“门神”画 , 以求在新的一年中能避凶驱邪 , 室宁宅安 。现在这一风俗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
那么这一风俗是怎么来的呢?大约人类在脱离了原始的荒原野居生活、逐渐学会建造房屋居室作为自己安身之所之后 , 便希望有神灵能为自己看门守户 , 以禳除邪魔凶灾 。早在先秦 , 祭门神便被列为“五祀”之一 , 《礼记·曲礼下》:“祭五祀者 , 春祭户 , 夏祭灶 , 季夏祭中霤(宅神),秋祭门 , 冬祭行也 。”这时的“门神”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
大约从汉代开始 , 门神便被赋予具体的形象和姓氏 , 其中最著名的两位门神形象是神荼和郁垒 。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载:
沧海之中 , 有度朔之山 , 上有大桃木 , 其屈蟠(盘曲)三千里 , 其枝间东北曰鬼门 , 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 , 一曰神荼 , 一曰郁垒 , 主阅领(监察和统领)万鬼 。恶害之鬼 , 执以苇索 , 而以食虎 。
由此我们可知 , 神荼、郁垒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度朔之山”上“主阅领万鬼”的两位神灵 , 性能执鬼、治鬼 , 由此后世便演为一种礼俗风习 。
除了神荼、郁垒这两位出自人们想像的神祇外 , 被尊为门神者多是历史上的将军力士、威武勇猛之人 。《汉书·景十三王传》曾载汉景帝之曾孙、广川王刘去的殿门前有古勇士成庆画 , “短衣袴(同裤)长剑 , 去好之 , 作七尺五寸剑 , 被服皆效焉 。”这里的成庆即成荆 , 是春秋时齐景公的勇士 , 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以勇士为门神的最早记载 。
在经典的门神画上 , 我们也可以见到身披金甲、高大魁梧的武士形象 , 这种“将军勇士型”的门神形象最著名的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秦、尉二人是唐初帮助李世民平定天下、夺得帝位的两员大将 。相传唐太宗有一次身体不舒服 , 夜觉寝宫外有鬼魅呼号、抛砖弄瓦 , 太宗以告群臣 , 秦叔宝、尉迟敬德自请在寝门外戎装警卫 , 太宗准其奏 , 夜来果然平安无事 。太宗十分感谢二人 , 但看二人守夜无眠 , 太过辛苦 , 于是“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 , 手执玉斧 , 腰带鞭练弓箭 , 怒发一如平时 , 悬于宫外左右门 , 邪祟已息 , 后世沿袭 , 遂永为门神 。”(见宋名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个传说后来被明代吴承恩写进他的著名小说《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中 。此后以上两种类型的门神形象便流传下来 , 我们现在还能在保留至今的明清门神画中 , 同时见到这两种类型的门神形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