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掌门人


68岁永嘉“门球掌门人”
我想打球打到100岁
本报记者 陶悦清 通讯员 胡刘贤
早晨6时许 , 温州永嘉县上塘沙门路的门球场内人声渐沸 。绿茵场上 , 球友们手握球棍 , 精准站位 , 健步开球 , 个个精神抖擞、技能娴熟 。
“看不出来吧 , 这些球友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了!”永嘉县门球协会常务副会长戴松菊满面笑容地说 。
永嘉全县有22个乡镇 , 这些年 , 门球运动覆盖到18个乡镇 , 普及率高达82% 。门球已经成为永嘉的一张闪亮名片 。
戴松菊既是永嘉门球运动的推动者 , 也是受益者 。门球让她实现了“逆龄”生长 , 健康活力 。她笑着说:“我爱门球 , 希望能打到100岁 。”
仅仅一周
【我是掌门人】从门球“小白”到深陷其中
门球是一种在平地或草坪上 , 用木槌击球穿过铁环门的室外球类游戏 。规则简单 , 不用耗费过多体力 , 而且轻松有趣 , 所以受到许多老年人的欢迎 。
说到和门球的缘分 , 戴松菊直言“有些意外” 。从一点都不懂球的“小白”到球迷 , 戴松菊自己都没想到 , 这个变化就发生在一周之内 。
退休前 , 戴松菊在永嘉外国语学校和永嘉少年艺术学校任职 , 当了17年的校长 。离开讲台 , 她才开始接触门球 。
“那是2012年 , 好友多次邀请我一起打门球 , 我盛情难却 。没想到 , 打了一阵子 , 我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 从此开始了门球之旅 。”戴松菊说 , 在大家的努力下 , 2013年4月19日 , 永嘉县门球协会成立了 。
在戴松菊眼中 , 长方形的门球场像是一张生动的“棋盘” 。单数是红球 , 双数是白球 , 球员博弈就像下象棋 。
她说 , 一场竞技性的门球赛事 , 教练员运筹帷幄 , 全局在胸 。红、白双方比战术、比技术 , 更是比精神、比智慧、比思想素质 。而门球运动的竞技偶然性 , 让场上几乎没有永远的赢者 , 更增添了这项运动的趣味性 。
成立永嘉门球协会 小球带动健康大发展
如何让小球带动全民健康大发展 , 这是戴松菊近些年一直思考并努力推动的事 。
起初 , 永嘉连块像样的门球场地都没有 。第一批爱好者在一所中学的角落里拉起绳子 , 充当临时门球场 , 条件十分简陋 。
为此 , 戴松菊不辞辛劳 , 四处奔走 , 从相关部门争取资金30多万元 , 建成了永嘉县第一个四连片人造草地门球场 。
在戴松菊的积极推动下 , 2015年 ,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门球运动作为县深化文化体育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 连年拨款1000多万元 , 支持乡村建设塑胶门球场68个 。全县从2013年的14片门球场 , 到现在的87片门球场 , 呈现了喜人的发展态势 。
各级门球协会每年推出甲、乙、丙三级联赛 , 大小赛事常年不断 。让戴松菊记忆犹新的是 , 2017年11月 , 永嘉迎来首次国家级女子门球赛事 。23个省、市、区的86支代表队7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 参赛运动员人数之多 , 规格档次之高 , 是当时国内女子门球比赛史上前所未有的 。
2019年美丽中国全国门球大赛总决赛 , 永嘉县荣获全国十强;2020年美丽中国·全国门球大赛总决赛 , 永嘉县荣获“全国门球最强县”称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