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一种传统文体 , 由“楚辞”发展而来 , 经汉赋、魏晋抒情小赋、唐代律赋 , 到宋代经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创造和发展 , 成为便于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散文赋 。
赋 , 简言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 。其实 , 远在《诗经》中就有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抒写和铺陈 。这应该是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的源头 。“楚辞” , 尤其是屈原的《离骚》 , 在赋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楚辞”中句式更加自由 , 完全脱离了《诗经》中四言为主的表现形式 , 作者可以根据思想和内容表达的需要控制句式的长短 , 铺陈的形式随处可见 , 使赋作为一种文体趋于成熟 。“汉人将屈、宋诸作皆目之为赋” , 屈宋的文章对汉代文人有重要的影响 , 以至于在汉代出现了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非常著名的楚辞作家 , 这说明汉赋是在屈原、宋玉骚体赋的基础上发展的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 出现了骈体赋 。骈体赋文采华美 , 但形式重于内容 。到了唐代 , 受唐诗格律的影响 , 出现了律赋 。律赋过于工整 ,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 。到了宋代 , 经过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努力 , 保留传统赋体的特质和情韵 , 吸收散文的笔法 , 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限制 , 创造了更便于表情达意的散文赋 。苏轼的这两篇《前后赤壁赋》就是宋代散文赋的精品 , 既体现了宋代散文赋的特点 , 也体现了苏轼散文赋特有的艺术风格 。
【苏轼前后赤壁赋书法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及翻译】首先分析前后赤壁赋的共同点 。前后赤壁赋写的地点相同 , 都是黄州赤壁矶 , 在《前赤壁赋》中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在《后赤壁赋》中是“复游于赤壁之下” 。写的景色相同 , 都是大江月夜;在《前赤壁赋》中写道“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在《后赤壁赋》中写道“江流有声 , 断案千尺” 。写的出游形式相同 , 都是好友作陪 , 泛舟江上 , 饮酒赏月;在《前赤壁赋》中写道“于是饮酒乐甚” , 在《后赤壁赋》中写道“于是携酒与鱼”;这么好的江山月色 , 没有好酒助兴 , 没有好友作陪 , 只是一个人出游 , 岂不是寂寞?
然而不同的首先是写作的时间 , 一个是“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的初秋时节 , 一个是“是岁十月之望”的孟冬时节 。因时间不同 , 景色也有差异 。在《前赤壁赋》中的初秋时节 , 是“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的景色 , 在《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 , 水落石出”的景色 。于是 , 连作者也禁不住说“曾日月之几何 ,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看来因季节的变化 , 景色差异还是很大的 。虽是好友作陪 , 在前后赤壁赋中作者与好友的互动形式也有差异 。在《前赤壁赋》中 , 与好友主客对答 , 作者的兴致很浓 , 以至于“肴核既尽 , 杯盘狼藉”;而在《后赤壁赋》中 , 只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引起月夜出游 , 而在游玩的过程中 , 作者一个人“摄衣而上” , “盖二客不能从焉” , 在这里作者离开朋友 , 一个人在孤独的游玩 , 这可能也衬托了作者的心事和孤独的心情吧 。
- 火烧赤壁是化学变化吗?
- 苏东坡最经典的诗词 苏轼的诗词有哪些
- 水调歌头宋苏轼古诗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赏析
- 关于苏轼的诗分享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
- “门前屋后大路冲,注定家中无老翁”,这句老话是啥意思? 房子前后都有路风水好吗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鉴赏 苏轼赤壁怀古原文翻译
- 蝶恋花春景赏析简短 蝶恋花春景苏轼赏析
- 赞美苏东坡的诗句 苏轼诗句精选
-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 房屋前后风水大有讲究,千万别掉以轻心了 镇政府前面的房子风水如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