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导诊、查房……医疗“黑科技”会改变哪些看病体验( 二 )

  “以头颈外科为例 , 此前门诊手术率在11%左右 , 也就是说 , 100个患者来看门诊 , 只有11个人需要手术 。 对外科医生 , 特别是专家来说 , 不少门诊号的资源是被浪费的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董枫介绍 , 智能系统上线后 , 外科的门诊患者手术率从11%提高到了66% , 患者就诊更“精准” 。

  从2018年3月试点精准预约到2019年6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11个外科科室、83位医生 , 每周共计875个专家号接入精准预约功能 。 仅2019年上半年 , 该项智能服务就为超过11万名患者提供服务 , 为超过1.6万名患者提供专家号源 , 解决了这些疑难患者的燃眉之急 。

  此外 , 新系统还能每天、每周、每月反映各科室的就诊情况 。 医院掌握这些数据后 , 可以第一时间调整各个科室的坐诊医生资源 , “哪个专科患者特别多 , 可以实时调派医生过去” 。

  如今就连读片、拍片、切片化验这些活儿的背后 , 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使用的一款由杏脉科技公司开发的乳腺癌分子病理人工智能显微镜一体机就是这样一种“黑科技” 。 化验医师只须将切片准备好 , 放入这台机器中 , 机器就能自动对焦、扫描数字病理图像 , 图像出来后 , 机器配套的软件可以自动进行阴阳性判别和分子类型的识别 。

  过去 , 医生要花30分钟完成的染色组织病理切片等工作 , 智能一体机只须1分钟就能完成 。

  在上海给西藏的医院远程查房

  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展台前现场演示起了“智慧援藏”项目 。 儿科医院的专家张建通过移动机器人 , 现场连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 , 开展远程智能查房 。

  通过智能设备的“千里眼”“顺风耳” , 不仅将千里之外西藏患儿的病情实时传回 , 同时 , 当地通过智能听诊器采集到的心音和呼吸音也一并传回上海 , 在远程机器人屏幕上显示声波图像并智能判断心音和呼吸音是否正常 。

  而另一台机器人则实时连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远程中心 , 通过三地互通 , 不仅赋能偏远地区基层医生及时提高诊疗水平 , 还可开展诸如国家级儿童先心病筛查的智能分级诊疗 。

  此外 , 儿科也开始了分级诊疗 。 展览会现场 , 一名观众现场模拟儿科患者求医场景 , 进行人机语音互动 , 这款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发的应用“智慧脑”——PISC儿科医联体智能辅助分级诊疗系统 , 可以改变患者就医习惯 , 让患者养成诊前病史问诊的习惯 , 在过去日均使用超2000人次的基础上 , 这款分级诊疗系统可以以10倍于现有人工速度以及87.4%的准确率作出初步判断 , 明确给出诊前检查建议 , 智能推荐整个医联体内最便捷和最适合的基层医院或专科医院的专家 。 在患者抵达专家诊室时 , 其电子病历已经生成并传到了医生的电脑里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介绍 , 基于人工智能儿科分级诊疗场景建设 , 是上海市十大人工智能建设场景的第二批项目 , 覆盖了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的东部儿联体7家单位 。

  AI分级诊疗系统会给患者端和社区医生手机上安装不同版本 , 系统可以智能识别300多种儿科常见病症 , 通过语音录入 , 就能准确提炼出疾病症状的关键词 , 判断出可能需要就诊的专科 。 不仅如此 , 系统还能基于提问者所在的地域定位 , 优先推荐附近具有儿科诊治能力的社区服务中心 , 同时也会推荐专业相关的专科医生 , 实现在线预约 。 深度问诊后 , 该系统会进一步判断出与病症有关的可能需要的临床循证检查 , 推荐患者在完成检查以后再就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