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投降李世民后,唐朝许多将领曾怀疑他想致他于死地,在攻打王世充之战中尉迟恭救了李世民才巩固了自己在唐军中的地位 。玄武门之变,尉迟恭杀死了李元吉又奏请李渊下了诏书,平息了李建成、李元吉手下将领的进攻 。
有人猜测,凭秦琼的知名度和军功如果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可能官职或赏赐待遇会更高一些 。认为秦琼是讲究气节,投奔的李渊,李渊重用秦琼,秦琼和李靖、李勣一样,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活动 。
您好,我来讨论一下唐朝开国将领秦叔宝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一吗?这个问题,首先说结论,我认为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呢?主要还是从史籍《旧唐书》中看出端倪 。
根据新、旧唐书描述,在玄武门事变中,主要有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旧唐书》张公瑾传),这九个人具体有哪些人呢?有明确记载参与的有长孙无忌、张公瑾、尉迟敬德、段志玄、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侯君集 。《旧唐书》中对他们的描述是如下:
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歩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
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 。
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 。
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 。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 。
。。。。。。
总之在《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记载中这几人有详尽记载的,有的是谋略之功,有的是参战之功,而秦叔宝在史书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描述仅仅是“从诛建成”,一个从字,在那么大的事件中已经是无关痛痒的了 。
根据上面找到的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者、参与者的记载,会发现几乎都进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而且资历和秦叔宝、程咬金相近的尉迟恭竟然排在了大唐军神李靖之前 。对于凌烟阁排名,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排一直都有不同的猜测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排名并不仅仅是对大唐功勋比例的排名,估计还有对李世民忠诚度的排名,不然尉迟敬德即使排在秦、程二人之前,也不至于在李靖之前 。按照这样分析,看秦叔宝的排名竟然是最后一名,这意味着什么?肯定不是功勋的问题,这说明秦叔宝的忠诚度在李世民心中不如其他的人 。李世民对忠诚的认可度估计还是跟玄武门之变有关,有分析说是秦叔宝死的太早,没有在唐朝朝廷内留下什么影响力,那怎么比秦叔宝死的更早的张公瑾却也是排在了秦叔宝之前?所以这么看,秦叔宝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即使是参与了也仅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的 。
秦叔宝从王世充那离开后,直接就被李渊分配给了李世民,尉迟敬德比秦叔宝还要晚一年加入李世民的阵营,但尉迟敬德是直接投降到李世民这的,所以是否李世民对这个来历有所膈应呢?也因此在涉及李渊的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将太多的细节告诉秦叔宝,甚至完全没有告诉他,再加上历来对秦叔宝的评价就是有气节的一个人,是不是秦叔宝压根就不愿意与李世民同伍行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史籍中并没有对这些有记载,但是《旧唐书》、《新唐书》有这样一句记载:
《旧唐书》:其后毎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 。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新唐书》:后稍移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我们姑且相信史书这句话是秦叔宝的原话,大致意思是秦叔宝病了就会跟别人说“我少年时候经常在战场上,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几次受重伤,留的血都有几斛(斛是一种容器),怎么能不得病?”表面看这就是叙说他的病因,但是最后这个疑问词“乎”好像透漏了什么,秦叔宝跟着李世民征战多年,流血流汗的,最终不如人家跟着李世民在玄武门走一遭,所以对李世民有怨气,好像文人那种怀才不遇、被排挤的感觉 。
- 领带打法 你学会了吗
- 汉和唐两朝中间隔了一个十多年的朝代,为什么汉朝被分西东两个时期,而唐朝却没有?
- 明末将领熊廷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唐朝凌烟阁功臣排名
- 唐朝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 里皮将离开国足赴瑞士助阵意大利申办冬奥会,米兰能成最后赢家吗?
- 领结怎么打 你学会了吗
-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名气完全不如李世民?
-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 高适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