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二 )


文章插图


冲锋中只所以高呼口号,一是提升士气,二是对敌人形成巨大的震慑力,当然也有消除恐惧的作用 。抗战时期我军缺少弹药,打一阵就会发起冲锋号,进行冲锋,战士们高喊着口号冲向敌阵,进行拼杀 。因此,所谓的“乌拉”冲锋是进攻作战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集群冲锋的条件必须是人员多,人少了就等于是添油战术,根本不起作用 。集群冲锋对人员的伤亡非常大,一战中这种形式是双方主要的进攻形式 。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就有几万士兵伤亡,就源于集群冲锋时遭遇机枪火力的压制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上,面对德国的机械化突击兵团的进攻,苏联采取了人海战术,特别是很多的苏联士兵都是一些临时征招的人员,他们在督战队的强制措施下,往往对德军占领的阵地发动集群冲锋 。这些士兵有很多是两手空空,没有任何武器,有的只有一颗手榴弹 。他们接过死亡战友的枪继续冲锋,高呼着“乌拉”,“乌拉”,即万岁!万岁!在指挥员的带领下,冒死冲向敌阵,可以说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通常这类冲锋是总攻的一部分,需要有炮火的掩护,但苏联前期为了挡住德军的进攻,甚至在没有炮火掩护下频繁发起集群冲锋行动 。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的伤亡人数始终高于德国的原因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特别是没有从远东调兵以前,苏军的伤亡是非常大的,远高于德军,即便是每次战斗都是苏军获胜,但从军事角度讲,大多数数于惨胜,也就是以远高于德军的伤亡换取的胜利 。造成这样的结果,集群冲锋是主要原因 。电影《兵临城下》就很好的描述了这种所谓的“乌拉”冲锋的细节,令人震惊 。这种冲锋并不是说苏联善长与否,而是在上级的时间要求中,不得已而为之,不采取这样的冲锋就无法短时间完成反攻任务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现代战争中这样的“乌拉”冲锋依然是突破敌人防线的手段,只不过是由于武器装备的充足,炮火准备的强大,在空地协同作战中的伤亡大大降低了,甚至是远低于防守一方 。所以集群式的冲锋是所有军队都采用的一种作战形式,也是进攻作战必须的一种形式 。不同的是它们并不叫“乌拉”冲锋,相同的是它们喊着相同的口号进行冲锋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正探讨,评论 。兔哥虚心接受你的指导 。欢迎关注兔哥 。(图片来源网络,一并谢过!)
苏联老兵要是听见这些问题,一准会把提问的人吊起来,一顿大嘴巴,“我就是冲锋时喊一声乌拉,什么乌拉冲锋,好像自杀式进攻一样” 。所谓乌拉冲锋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战术,不过就是冲锋的时候喊一声乌拉而已,结果就被神化了,也不算神化,总被曲解,和日军的万岁冲锋相提并论 。冲锋总得喊点什么,提提气势,壮壮胆,没准还能把敌人吓住 。闷头往前冲总感觉怪怪的,街头混混打架还得爆个粗口呢 。
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擅长“乌拉”冲锋,这种战术会不会造成很大伤亡有什么可取之处?

文章插图


冲锋就是步兵作战的一个常见的战术,特定的战场条件下,等时机到了,必须发动冲锋 。比如,进攻敌军阵地,光靠对射肯定不行,在炮火掩护下,向德军阵地发动冲锋,就是喊一声乌拉而已 。再比如,火力不占优势,喊一声乌拉和敌人交织在一起进行白刃战,这得冲锋吧,也得喊一声乌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