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了近千年 , 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 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 , 道教文化及其高雅 , 它是通俗的民间信仰 , 也是民间群众的生活组成部分 。那么 , 道教文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 , 一起来看看吧 。
【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 , 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 , 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 。关于“本体养生” 。“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 , 在道门哲学中 , 本体是指道体 , 即以道为本体 。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 , 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 实现“求以得 , 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 。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 , 就是修道以养生 。具体说来 , 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 , 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 。“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 。《老子》曰:“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 , 自然也为道所生 。《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 , 阴阳生天地 , 天地生父母 , 父母生我身 。”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 , “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 。只有保有了“道” , “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 , 生也 。生之所贵者 , 道也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 , 为道者慎勿失生 , 使道与生相守 , 生与道相保 , 二者不相离 , 然后乃长久 。言长久者 , 得道之质也 。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久”存在 , 永不停息 。在道门看来 , 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 , 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 。《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 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 。在道门看来 , 得道则生 , 失道则亡 , 概莫能外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 , 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 , 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 , 则长存不亡也 。”只有“道”在我身 , 则我不亡 , 可得长生 。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 , 所以多未能长存 。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 , 信道难 。信道易 , 行道难 。行道易 , 得道难 。得道易 , 守道难 。守道不失 , 身常存也 。”可见 , “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世人不能养生者 , 并非“道”远人 , 而是人自远于“道” 。《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 , 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 , 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 , 所谓本体(道体)养生 , 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 , 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 , 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 。慎勿失道 , 为道者慎勿失生 , 使道与生相守 , 生与道相保” , 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
- 宗教文化:什么是无神论
- 有什么关于相见恨晚的句子?
- 褪黑素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 阿里巴巴补单有什么影响吗?有何好处?
- 天猫商城物流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有哪些模式?
- 超级推荐点击率高怎么没转化?有何设置方向?
- 有关励志的电影 职场励志电影推荐
- 有关坚持的事例 关于坚持的事例
- 酸梅汤有什么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