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繁华盛景早已随风飘逝,但围绕武阳台规划设计的燕下都城址,仍昭示着战国中期前后燕国政权的强盛,印证着燕下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地的地位 。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河北博物院藏) 河北日报采访人员 曹铮 摄
文物之美
燕下都遗址内出土数以万计的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等,为燕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璀璨燕文化的有力见证,凝结了燕国先民们的审美和情感寄托 。
1966年初春,易水岸边,原练台大队第五生产队的社员们正热火朝天地挖土 。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过后,一名正在劳动的女社员王岚虎口被震得生疼,手里的锹险些掉落 。铁锹下的土层中露出不寻常的绿色,一件大型铜器露了出来 。正是这一锹挖出了一个“宝贝”——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是燕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 。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达21.5公斤的巨大身量,让它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 。铺首整体为兽面衔环造型,有龙纹、凤纹、蛇纹等动物纹饰 。兽面浓眉怒目,巨齿上卷,额头正上方浮雕一只展翅、翘尾、伸颈的立凤 。立凤粗壮尖锐的双爪紧紧抓住两条长蛇的尾部,蛇身弯曲缠绕在凤鸟双翅上,蛇首相对,闭口朝凤,似在挣扎 。兽面两侧分别有一条欲向上攀爬的龙,龙的双颈分别从上端两侧向前弯曲,双首俯向前伸,虎视眈眈 。铜衔为八棱半椭圆形,与环相套 。环饰双龙纹,双龙分别缠绕于左右两侧,颈部分别从上端饰有绶带纹的圆环中钻出 。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铸造工艺综合运用,纹样华美,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王者的威严霸气 。
战国乱世,群雄争霸 。燕国北有东胡,南与齐、赵、中山国相连,战事频仍,几次险些亡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燕下都遗址内有多处兵器作坊遗址,出土的戈、矛、剑、镞等各种兵器种类丰富,造型别致,既体现出燕国精良独特的金属制造技艺,也说明乱世之下燕国生存环境的艰难恶劣 。
辛庄头M30发现的大量金银饰件则映射出另一番情境 。造型和纹饰以动物题材为主,种类有牌饰、扣饰、坠饰等,相似内容广泛流行于北方草原地带 。它们出现在燕国贵族墓中,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冲击力和燕文化的包容性,是草原丝路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
一个国家的货币,可谓意义非凡,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观体现,其中生产钱币的工具和工艺,更是国家繁荣程度与科技水平的综合反映 。燕国铸行的金属铸币——刀币,是燕下都故城内常见的遗物 。它还影响了齐、赵、中山等国的货币形态 。此外,燕国因受三晋及秦国的影响,也铸行布币和圆钱,并铸造了燕国独特的面文布币——“右匽新冶”布 。
瓦当,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瓦当极具代表性 。燕瓦当为半圆形,当面上饰各种饕餮纹、山云纹、双螭纹、双夔纹、双鸟纹、双龙纹、双鹿纹等纹饰,多两两对称,装饰精美,各具特色 。根据其纹饰可分为数十种类,其中饕餮纹瓦当最多,为燕国所独有 。燕下都的宫室、作坊等建筑普遍使用饕餮纹瓦当 。饰以浑厚朴实、繁缛精美的饕餮纹,可以遥想当年都城建筑的壮美华丽景象 。燕下都周边地区多有此种瓦当出土,反映了当时燕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此外,疙瘩台出土的鸟形滴水构件作展翅欲飞、引吭高歌状,大鸟整体浑圆丰满,强健有力,其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
在青铜文化开始走向衰落的战国时期,燕下都故城内燕侯墓葬的随葬品,已被大批精致的仿铜陶礼器所取代 。最能代表陶文化装饰艺术和审美情趣的是刻画在陶器上的各种纹样 。有水鸟追逐鱼群的场面,有流动的水波纹,有群山连绵的山形纹,有奔跑回首相望的虎形纹等,生动凝练地将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日常活动纷然一堂地表现出来 。故城出土的燕式鬲、夹砂红陶釜是燕文化独具特征的器物,在其他文化中罕见,成为燕文化的典型陶器 。夹砂红陶釜一直影响到汉代,属于西汉时期燕地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
- 秦观行香子原文及翻译读音 行香子翻译和原文
- 世说新语雅量翻译及原文谢公 世说新语雅量翻译及原文
- 三国演义文言文版原著 三国演义原文赏析
- 纵囚论阅读答案 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名句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原文及翻译
- 西湖七月半原文赏析 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
- 寒菊古诗的意思翻译 寒菊古诗原文及翻译
- 丰乐亭记译文及注释 丰乐亭记原文和翻译
- 登高原文翻译及注释 登高杜甫原文及翻译
- 宋濂苦学文言文字词解释 宋濂苦学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