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游沙湖翻译 游沙湖翻译及赏析( 二 )


《游沙湖》则没有了长篇大论的缺陷,而是摇曳清姿任天然地自然抒写,虽然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无法与《赤壁赋》相提并论,但是在自然鲜活方面却自有风姿 。
妙处二:虚虚实实,情感鲜活 。
《游沙湖》全文,全文写有的共有两行,四十三个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是及其简略 。
叙事写人写词借以抒发情感的句子则占了绝大篇幅!
这样看来,似乎感觉全文虽以“游”命名之,有点名不副实,似乎“游”变成了外在的借口与形式,不是重点,是次要的,通过“记人”“抒情”来抒发作者被贬黄州之后复杂的情感才是文章的中心!
但是仔细琢磨回味后却发现此种感觉颇有不当之处,难以体现苏东坡此文苦心孤诣的匠心所在 。
笔者发现,无论是记游,还是叙事、写人、写诗,无一处为闲笔,其中都寄寓了作者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只是碍于被贬的身份和处境,难以直白地述说,只有虚虚实实地用不言之言的曲笔来委婉含蓄地表达罢了!
笔者试着就苏轼行文的顺序来进行一番剖析,借用《诗经》上的一句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
1、 开头叙事:“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
短短三句话,写了三件事:买田,相田,得疾 。
看似自然的事件却很是耐人寻味 。
“买田”——其实是向外界宣示“我苏东坡在黄州‘求田问舍’了,准备终老此间,不准备东山再起了,那些对我还抱有猜疑顾虑的人们可以放宽心睡大觉了”!
“相田,得疾”却又使得情感再起波澜——暗示了这种“求田问舍”的事情还是违背了苏东坡初心和人生理想的,使之患病,实际上得的是心病 。
从这三件事中,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隐约可以读到苏轼想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情感与心有不甘难以释怀的情感相交织的情况 。
2、接着写人:“异人”庞安常和我
在苏东坡的眼里,庞安常有三异:聋,颖悟绝人深了人意,善医 。
三者结合在一起恰恰形成了治疗苏东坡心病的良医:耳聋,可以不听别人的风言风语;以眼为耳,颖悟绝人深了人意,可以通过阅读自己的文字来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心病还需心药医!
苏东坡恰恰是需要这样的一个知音医者来给自己治疗心病——“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也 。
不仅如此,苏轼还借此暗中讽刺了哪些耳不聋眼不花的所谓“健全”人士:你们连一个聋哑的庞安常都不如啊!为什么就不能通过我的文章来“深了吾义”,真正了解我呢?
深沉的孤独寂寞寄寓在简短的记人之中不禁让人嘘唏感慨!
所以“皆一时异人也”得自嘲之语就寓意颇深,意在言外了 。
3、记游写词
记游的文字曰:“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
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此次游沙湖的中心是清泉寺,有两处景点:一曰洗笔泉,二曰兰溪 。
兰溪暂且放下一边不提,因为下面我们还要重点剖析,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清泉寺”“洗笔泉”,把这两个名字与苏东坡的遭遇相结合,仔细品味,是不是捉摸出别样的味道?
清泉寺,以泉命名,泉水可以是清澈的,清泉寺也可以是不染红尘污秽的,可是世道乾坤是不是如清泉寺的名字一样是清朗的呢?
洗笔泉,王羲之用泉水洗的是笔上的墨水,我苏东坡是不是也要改弦更张,把自己的笔洗一洗,不再写出令自己身陷囹圄的“笔墨”了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