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赏析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三 )


睹物怀人,为作后序的枢纽;“得之艰而失之易”,为自己藏书经历的概括;“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设问探询,回答自然是战乱所造成 。随着又转作达观之语:“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这又以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盈虚消长,更易无常的哲学来开导自己 。“人亡弓,人得之”,用《孔子家语》卷二的典故:“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李清照以藏书的散失比喻有人丢了弓,有人得到弓,得失虽异,弓却仍在人手,不值得一说 。我们知道李清照爱惜书籍,有如性命,对赵明诚的遗物,更是视同珍宝,曾千方百计地移转、保存,遇乱尽失,对她是个沈重的打击,伤心可想 。她这样说,是真的已经想通,豁然开朗,平心释“感”,不再为物累呢?还是无可奈何,故意宽慰自己呢?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一再申明,似张似弛,更见其睹物怀人的深沉悲痛 。文章最后说:“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以警戒的意思作结,与开头的“其惑一也”的“惑”字相照应 。波澜迭起,愈转愈深 。作者一刹那间思想情绪的变化,也正是自己认识逐渐深刻的过程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赏析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总起来说,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金石录后序》,既是她的自传,也是赵明诚的回忆录 。由书籍之得失聚散,写人世之离合悲欢,感慨淋漓,文情跌宕,正如李慈铭所说:“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畦之外 。”他认为“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越缦堂读书记》下册1053页)是不算过誉的 。实际这篇文章不仅以笔墨见长,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它的内容决非《金石录》一书所能限,也非一家一姓之事所能限,而展示了较广泛的生活面 。关系国家兴亡的青州之乱、靖康之耻等,其中都有所反映 。我们可以说,它所表现的是一个时代,使我们由此看到由北宋末因统治者猝庸造成的积弱之势到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抗敌御侮的倾危之局 。在那样黑暗动荡的环境中,一个好古的文人、多才的词客,想玩赏金石,纵情读书考古,根本是不可能的 。《金石录后序》之所以值得重视,主要是它掲露了造成李清照那样夫死书亡的悲剧的根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1] 。
至于行文之妙,李慈铭只云“笔墨疏秀”,还未足以尽之,其迥异寻常,乃在文生于情,情见于文,真情贯乎全篇,故无意求工而文自工 。我所谓一片冰心万古情,即指这种文情交挚的作品,没有古今的界限,到现在仍然足以感人!
按,原文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