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竹溪六逸”典故是不是附会古人“竹林七贤”?

【新泰“竹溪六逸”典故是不是附会古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西晋初期,隐居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之下的七位名士,阮籍 嵇康 山涛 刘伶 阮咸 向秀 王戎 。他们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生活上不拘礼法,纵酒,放歌 。主张老庄之学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却认为所谓竹林七贤是东晋人受佛教“格义”学风的影响而发明的 。“竹林”一词取的是天竺释迦摩尼“竹林精舍”之名 。“七贤”则是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数而成 。可见“竹林七贤”已有争议 。再说“竹溪六逸”唐开元二十八年,李白移居东鲁,在徂徕山与孔巢父 裴政 韩准 张叔明 陶沔五人隐居竹溪,时称“竹溪六逸” 。问题是徂徕山是以松闻名,“徂徕之松”“新浦之柏”自古就天下闻名 。而“竹溪六逸”原来还有一个称法,“松林六逸” 。在明代仇英的《人物册》里有明确记载 。人们还是广泛的采用“竹溪六逸”的说法,除了和地名有关,最主要的是和李白的“七贤”情结有关,他曾在《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咏叹“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 。意思是说“阮籍叔侄与嵇康为竹林之游,不知是何年,而嵇康之死,在魏景元二年至唐肃宗上元二年,一共五百年” 。李白以七贤自比,借诗表达对“七贤”的敬仰,抒发自己的志气和豪情 。可见所谓“竹溪六逸”亦有附会之嫌 。
不是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