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 。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 。“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 。“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 。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 。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宋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善为乐章,长于慢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 。有《乐章集》 。
【书法欣赏】
【阅读理解及备考试题】
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
【雨霖铃赏析及诗意解读 雨霖铃原文及翻译及注释】2.《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3.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伤离别)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展现这种情感 。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上阕描绘了一幅长亭送别图 。(1分)暮雨黄昏,长亭向晚,秋蝉凄鸣 。一对恋人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艄公声声催促,分别在即,两人手拉着手,泪眼相对无言 。想到前途茫茫,更是悲伤 。(2分)抒发了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 。(1分)(意思对即可)
- 李清照年年雪里原文翻译赏析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赏析
- 中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秋月白居易赏析翻译
- 秋兴八首其一全诗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 蜀道难赏析及全文解释诗意 李白蜀道难译文及注释
- 苔的注释和译文 苔袁枚赏析注释
- 秦州杂诗其一阅读答案 秦州杂诗其一赏析
- 从军行拼音版赏析及诗意 古诗从军行拼音版
- 全文解读小石潭记及赏析 小石潭记的译文和注释
- 童年摘抄好词好句赏析 童年好词好句好段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