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赏析及诗意解读 雨霖铃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四 )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
1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
13.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答: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
1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答: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
15.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
答:“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 。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
1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
17.《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分)
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
18.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
答: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 。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 。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 。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
解析: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20.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C)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