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有哪些做题技巧?( 二 )


接下来详细说说各个模块的解题技巧 。
言语理解
主旨观点题作为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中片段阅读的“大头” , 同时也是令许多公考考生头大的一部分 , 由于这类题型考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和行文分析能力 , 主观性较强 , 是行测当中对言语理解要求最高的 , 往往大家如果只凭借直觉去选择 , 那么可能最后会完美的避开正确答案 。
对于主旨观点题 , 如果想要做好 , 我们起码要能判断出题型 , 对于这类题目的问法最多的就是“概括最准确的”、“作者想要强调的”、“文段意在说明”…… , 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 , 往往都是通过去题干中一句句的分析 , 然后去确定选项 , 但是 , 有的时候却确定不了其中一些迷惑性的选项 , 殊不知其实从选项入手逆向分析 , 有些题目反而更容易解决一些 。
还有注意标点符号 , 如分号、顿号、句号等这些在文章中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 那究竟意义何在就得看这个标点符号的前后内容了 , 会看标点符号 , 对文章的脉络也能掌握的更清晰!
注意首尾句 ,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 言语理解文段多是总分或分总的结构 , 所以首尾句很重要!做题时只看首尾句 , 中间部分全部略过 。首尾句特征:一般不含指代词、转折词、递进词;首句引出下文 , 而尾句是总结 。当句子在介绍背景或引出一个话题时 , 此句可能为首句;当句子在做总结时 , 此句可能为尾句 。
最最叫人头疼的应该是排序题了 , 既费时间正确率又低 。其实排序题的基本思路很简单 , 我总结了一下:
抓好逻辑起点 作者写作是按照一定的行文脉络 , 某种写作逻辑来写作的 , 所以说这几句话之间一定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那我们可以通过分析 , 可以排除掉一些不能作为文段逻辑起点的句子 。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去排除 , 不能当逻辑起点的句子有:
①含有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且指代不明的句子 , 这、那、他、她等 。
②成对出现的关联词 , 后者不能当逻辑起点 , 打比方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 。
③总结性的句子不能当逻辑起点 , 例如总之、因此等 。
④具体分析、描述性的句子不能当逻辑起点 。多用于几句内容相关的句子进行比较 , 一般从某方面进行描述且较为具体的句子一般不当做逻辑起点 。
可以当逻辑起点的句子有:
①段尾:总结句、结论句、对策句 。
②段首:总括句、观点句、引出话题的句子 。
抓标志词语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可以关键点关注一些标志词 , 可以帮我们找到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①利用某些成对出现的关联词去合并同类语句(不但…而且、因为…所以)
②指代词与其所指代的内容可以进行合并 。
③重复词(若干句话共同围绕某个话题 , 可进行合并)
④顺序词 , 按照时间的先后或者空间的变化而进行排列(以前…现在、国外…国内)
⑤总结词(总之、因此这类词语多放句尾进行总结)
抓行文脉络 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文段类型 , 按照相应的的写作逻辑去通读 , 再进行排序 。
①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分析观点--论证观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