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提供特色养老服务 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二 )

  “养老顾问”关注老年人需求

  老年人的“所想、所盼、所急、所需” , 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出发点 。 为此 , 西城区民政局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 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

  如何办理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办卡后可以免费乘坐哪些公交?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什么补贴?面对上述问题 , 不少老年人并不能给出准确答案 。 今年8月 , 西城区民政局联合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召开“西城区养老顾问培训动员会” , 对来自全区15个街道的600多名社工、老龄专干进行培训、考核 。 今年“十一”后 , 作为西城区首创的专业养老服务岗位 , 首批近600位西城“养老顾问”将持证上岗 , 通过电话、面谈和入户三种方式为西城区老年人排忧解难 。 未来 , 西城区的“养老顾问”团队将超过千人 , 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 。

  北青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除了“养老顾问” , 西城区还制定了养老服务清单动态更新和发布制度 , 涵盖医养结合、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方面共计41项服务 。 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责 , 定期向社会发布服务项目;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公开召集机制 , 开门办养老 , 及时发现“有创意”的服务项目 , 不断丰富养老服务清单 。 此外 , 通过建立老年人服务评估机制 , 对服务的老年群体进行动态跟踪 , 督促服务商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 , 建立“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的服务档案 。

  案例

  90%老人居家养老 , 6%社区养老 , 4%机构养老 , 这个被称为“9064”的格局勾勒出西城区养老的现状 。 西城区民政局养老工作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 在西城区的养老服务模式中 , 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区域养老综合服务体共同构建起一张服务网络 , 让西城的老年人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养老服务 。

  “养老床位搬进家”提升老人幸福感

  对于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 , 家里的床就是他们主要活动区域 。 可是 , 上下床不方便 , 起身翻身借力难让不少老人苦不堪言 。 今年5月份开始 , 西城区“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工作在月坛街道5个社区的60户家庭展开 。

  近日 , 北青报采访人员跟随负责月坛街道“养老床位搬进家”试点工作的刘建兵走进了姜阿姨的家 。 年过八旬的姜大妈属于重度失能老人 , 卧床已经十余年了 。 常年的卧床让老人原本就不灵便的腰腿更加僵硬 , 像普通人一样下腰对于老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作为首批“养老床位搬进家”的体验者 , 姜大妈的家里摆上了可升降的养老床位和棕色的“助起沙发” 。 北青报采访人员看到 , 助起沙发的厚度有40厘米以上 , 表面质感柔软 , 用手一按 , 弹性很足 。 在姜大妈的“操纵”下 , 下端的“脚蹬子”慢慢上升 , 可以让老人的小腿抬起来 。

  刘建兵介绍 , 助起沙发的原理和可升降的养老床位类似 , 都是将机械动力转化为外力 , 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行动 。

  姜大妈说 , 自从家里有了高科技的床和沙发 , 身上的褥疮消失了 , 皮肤也越来越好 , 再也不用担心家人因“用力过猛”带来的皮外伤 。

  除了床的舒适性 , 两个多月来 , 经常失眠的姜大妈还体验了一把“睡得香” 。 按下按钮 , 卧室顶端的大灯亮度由强变弱 , 颜色也从白色渐变成橘色 。 “我家是老房子 , 采光不好 , 以前一关灯就黑了 , 起夜都提心吊胆 , 生怕磕着碰着 。 ”姜大妈说 , 自从有了智能灯 , 不仅卧室变亮了 , 每天睡觉的时候 , 还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暖色灯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