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提供特色养老服务 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三 )
智慧平台助力社区养老驿站提供服务
2018年5月 , 西长安街街道六部口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成使用 , 面向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管、心理慰藉、健康理疗、助餐助浴、电脑培训、棋牌娱乐等服务 。 其中 , “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是养老驿站的一大亮点 。
据介绍 , 这个智慧养老平台标注了辖区960多处楼房和平房院落位置 , 构建起了养老服务的“一张图” 。 在此基础上 , 驿站建立老人服务档案 , 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套餐 。
家住西安福胡同的朱大妈处于半失能状态 , 社区养老驿站为老人定制了夏季服务套餐 , 内容包括每周定期助浴一次、每月定期按摩两次、不定期进行老年自我保健指导等等 , 并且每月和老人及子女沟通确认服务套餐内容 。 精准化的服务解决了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 套餐式的服务内容也减轻了子女找寻各类养老服务内容的负担 。
为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居家安全 , 今年3月 ,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启动了居家养老安全远程服务项目 , 为30位独居老人安装了居家安全物联网报警器 , 遇到火灾、燃气泄漏等突发事件时可进行声音报警 , 让老人能够第一时间逃离现场远离危险 。 同时向老人的子女或亲属等紧急联系人发送告警信息 , 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取老人居家安全的信息 , 视情况进行入户帮扶 。
截至目前 , 智慧养老平台已汇集辖区内5620位老人的基础数据 , 通过远程智能健康设备为居家老人开展健康体检服务4000多次 , 收到燃气泄漏、火灾以及紧急呼救信息43次 。 此外 , 通过大数据分析为153名老人定制了个性化的服务套餐 。
对话
打造央地一体化的“无围墙敬老院”
对话人:西城区民政局局长张丁
北青报:西城区在养老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难题?
张丁: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 , 是国家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核心承载区 , 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 。 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 , 下设15个街道、259个社区 , 是率先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先行区 。 截至目前 , 西城区的户籍老年人口有41万 , 占户籍人口总数近3成 , 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8.7万 , 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市第三 。 由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特征凸显 , 西城区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 , 对全区老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北青报:针对这些难题 , 西城是如何破解的?
张丁:我们着力突破首都核心区养老服务的瓶颈 , 补齐短板、适度普惠、提质增效 , 构建完善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 切实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 夯实居家养老在区域养老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 稳步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体系构架 , 经过改革实践 , 初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人群精准定位 , 服务需求及时发现 , 服务项目分类丰富 , 服务供给标准规范 , 服务队伍品牌连锁 , 服务资源多元多方 , 服务选择方便快捷 , 服务应对积极前瞻 , 探索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老龄化步调相协调的首都养老服务新格局 。
北青报: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或做法?
张丁:央地一体化的“无围墙敬老院”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 我们以中央国家机关较为集中的月坛街道作为试点 , 为实现区域养老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 , 按照“盘活存量资源、遵循市场规律、有序配置服务”的方式 , 挖掘驻区机关资源 , 着力打造以“文化养老为核心 , 居家养老为基础 , 社区日间照料、邻里互助养老为依托 , 机构养老为补充 , 政策保障为支撑的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一网多站”的“央地一体”特色养老服务模式 。 “无围墙敬老院”养老服务站点以居家入户服务为主 , 日间照料服务为辅 , 为地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老年餐桌、送餐入户、精神慰藉、外出陪伴、康复健体等“菜单式”养老服务项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