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央视网消息:今天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 , 为您讲述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 。 他十四岁当兵 , 经历过上百次战斗 , 10次负伤 , 3次荣立战功 。 十七岁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

  24岁时 , 他以重残之躯挑起了村支书的重担 , 63岁时用残肢抱笔写就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 他就是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86岁的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的老支书——朱彦夫 。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

  采访人员在山东沂源县见到了这位传奇的朱彦夫老人 。 尽管老人的身上还有7块尚未取出的弹片 , 心脏架着5根支架 , 患有脑梗后语言也出现了障碍 , 但是86岁的朱彦夫老人仍然每天会听着隔壁预备役部队院子里的号声 , 开启一天的读书看报学习生活 。

  1950年 , 朱彦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 在一次空前惨烈的阻击战中 , 朱彦夫永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 这位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 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的年轻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 。 但是躺在功劳簿上等人喂饭 , 让人伺候 , 朱彦夫不能接受 。 四年之后 , 他毅然离开了衣食无忧的荣军休养院 , 回到了家乡 。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我在故乡这块土地上 , 从前没有干过什么事情 。 我在残疾之后能不能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 , 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 , 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 , 能穿得上 , 能过上温饱的日子 。

  带着这样的信念 , 回到家乡的朱彦夫 , 把这里当做了第二个战场 。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可以用荒山秃岭来形容 , 很多人常年在外逃荒要饭 , 要想有粮食就得有土地 。 张家泉全村108户人 , 分散在6座荒山上 , 山高坡陡 。 面对缺地少水的极端恶劣条件 , 朱彦夫想出了棚沟造地 , 他带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 , 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 , 洞上填土造地 , 让零碎的农田连成了片 。

  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主任张茂兴:水从底下走了 , 又防了洪 , 又保住了地 。 一举两得 , 太伟大了!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

  棚沟造地的时候 , 村里人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 , 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他出门上山 , 他就摸黑出去调查 , 经常摔得鼻青脸肿、满身血印 。 即使到了最严寒的冬季 , 朱彦夫依然坚持 。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永远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 //

  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会计张吉才:他坚持自己走 。 那个腿全磨得淌了血了 , 血都冻住了 。 那时候太冷了天 , 血都冻着腿 , 他绑的那个布都解不下来了 , 那个血和那个(假肢)都冻住了 。 当时的人都掉眼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