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 , 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 , 也是十分奸诈的人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 , 最后明知错了 , 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 , 其无情无义 , 陈宫便离他而去 , 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 , 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 , 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 , 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 , 一直是奸诈的话 , 自然会遭到报应 。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 , 可惜事败了 。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 , 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 , 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 , 做人不能太狡诈 。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 , 他以至仁至义 , 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 , 曹操奸诈 , 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 , 还带着百姓逃命 , 他管理一个新野 , 或是徐州 , 都是布施仁政 , 得到百姓的爱戴 。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 , 他们都有一个特点 , 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 , 曹操失了一个吕韦 , 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 , 独哭吕韦 。他的谋臣郭嘉死后 , 他也十分痛心 。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 , 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 , 但他十分器重赵云 , 几次留他 , 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 , 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 。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 , 在送别时 , 刘备哭着送别 , 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 , 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
所以说 ,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 需要招兵买马 , 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 一同创建事业 , 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 , 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 , 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 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 , 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他如果听忠臣的话 , 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 , 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 , 因为忠言逆耳利于行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 , 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 , 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 , 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 , 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 , 不会刮东南风 , 如果用火攻 , 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 , 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 , 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 , 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 , 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 , 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 , 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 , 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 , 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