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热衷网络占卜 不是“迷信”那么简单
冰点时评
年轻人热衷网络占卜不是“迷信”那么简单
不要以为迷信是老年人的“专利” 。 近几年 , 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 , 以“水逆”为代表的占星术语红极一时 。 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 。 “心理学+塔罗牌”火热出炉的配方声称能够“疗愈你 , 不再有苦恼” 。 然而 , 《半月谈》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部分占卜者是心理学在读生或毕业生 , 有些是广告从业者和编剧 。 他们从事占卜只是因为“来钱快” 。 知情人士称 , 这一行“门槛低 , 从业者越来越多……有神婆一年‘坑’出一套房” 。
不只是从业者来源混乱 , 看似风生水起的网络占卜行业 , 可谓鱼龙混杂 , 不仅充满话术 , 其背后甚至有诈骗、传销等嫌疑 。 如在一些大四学生的朋友圈 , 采访人员发现了“代理价500元降至299元”“周返点15%”等字眼 , 以及“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三级代理”“先交代理费”等疑似传销的做法;而部分占卜网站、微信链接还安装“后门”程序进行诈骗 , 或通过微信敛财后跑路 。
一定程度上说 , 互联网时代的占卜热 , 不过是传统的“老把戏”与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话术相结合的产物 。 诸如“打造完美人设 , 购买粉丝伪造反馈;说好帮我预测未来 , 给完钱就人间蒸发” , 实质就是以占卜为噱头收割韭菜 , 这与其他类似的互联网吸金术并无本质区别 。 当然 , 在互联网的包装下 , 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 尤其是把部分年轻网友发展为自己的拥趸 , 比如这个群体或许会对传统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 , 但“水逆”“星座”“知识付费”之类的话语 , 又很容易被接受 。 更有甚者 , 一些App还推出“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 , 于是 , 本被打入“迷信”之列的占卜 , 又在种种新概念、新话术的包装下“还魂” , 成功吸引年轻人“入套” 。
当然 , 此事的复杂性在于 , 它不仅是部分年轻人“迷信”这么简单 。 一方面 , 一如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等年轻群体中的流行一样 , 网络占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一种流行的“亚文化” , 它可能成为某个群体的标识 , 在一定的圈子内有着较高的认同度 , 扮演着“社交符号”的角色 。 这种特征 , 决定了要打破这种圈子认同 , 需要有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 , 比如与其单纯批评年轻人也“迷信” , 不若真正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 这是一些大学社团或者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努力的方向 。
另一方面 , 正如专家所说 , 在当前的社会压力下 , 年轻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 , 确实需要有正常的减压、疗治渠道 。 网络占卜未尝不是某种减压缓冲机制缺位下的“代替品” 。 因此 , 构建一套普及化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 , 包括开展正常的心理教育 , 提升年轻个体的心理自愈能力 , 确实很有必要 。
对监管部门和平台来说 , 有突破法律边界之虞的网络占卜的流行 , 也应及时纳入到规范管理的范畴 , 不能等其酿成大的诈骗案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之后 , 才匆忙推出干预机制 。 像业内人士所指出的 , 除少数诈骗金额巨大的案例被公安机关“盯上” , 其余大部分纠纷少有人管 , 这种局面就应该终结 。
因此 , 只是将网络占卜定义为“迷信” , 可能并无助于遏制其“流行” 。 它背后所对应的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所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精神状况 , 以及种种亚文化衍生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 , 或许更值得关注 。
朱昌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