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事例简短概括 三思而后行的议论文例子( 二 )


同时 , 他批评季文子道:“您作为鲁国正卿 , 且辅佐过两任君主 , 身份尊贵 。 然而 , 你的妻妾却不穿华丽衣裳 , 马匹也只是粗粮喂食 , 一旦传出去 , 老百姓会认为您是一个吝啬的人 。 而且 , 您是鲁国重臣 , 如此节俭 , 若是传到别国 , 不怕有损鲁国的形象吗?”
此话传到季文子耳中 , 他回应道:“我也想穿的华丽一些 , 吃的丰盛一点 , 可是 , 每当看到民间的百姓 , 他们依旧在吃粗粮、穿陋衣 , 我心中伤感 。 老百姓都衣食不丰 , 我却去厚待妾臣与马匹 , 这是鲁国臣子应该做的吗?更何况 , 我的职责是辅佐国君 , 若我不顾民生疾苦 , 这才是有损鲁国形象 。 历来我只听说过仁厚贤德可以为国争光 , 还没听过厚待妻妾与马匹可以用来炫耀呢 。 ”

三思而后行的事例简短概括 三思而后行的议论文例子

文章插图


季文子把此事告诉了仲孙的父亲孟献子 , 孟献子听后顿时恼怒 , 把仲孙关押了七天 。 此后 , 仲孙也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 十分后悔 , 他不仅向季文子道歉 , 而且 , 还让自己的妻妾换上粗衣 , 喂马的饲料也从精粮换成了粗粮 。 季文子感叹:“认识到错误还能主动改正 , 这是极为难得的 。 ”于是 , 他把仲孙举荐至上大夫之职 。
从这里可知 , 季文子的廉洁与节俭 , 恰好说明他心系黎民 , 忠于国家 , 侧面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一面 。
据《左传》记载 , 鲁文公六年(前621年) , 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 , 在准备好聘礼之后 , 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 , 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 , 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 , 古之善教也 , 求而无之 , 实难 。 过求何害 。 ”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 , 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
不过 , 季文子的这种节俭之道 , 却在后世引起不少争议 。 有人认为 , 季文子所做的一切 , 都是沽名钓誉之举 , 是带有功利性的 。
三思而后行的事例简短概括 三思而后行的议论文例子

文章插图


对于这种说法 , 笔者还是不太赞同 。
首先 , 季文子厉行节俭这是事实 , 绝非人们印象中的“作秀” , 它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 宋人费枢曾赞叹道:“季文子可谓无忝矣 , 妾不衣帛 , 马不食粟 , 乃念及国人之父兄食麤而衣恶 , 盖廉者 , 政之本;俭者 , 廉之本 。 文子之为政 , 其知本欤?”
可知 , 节俭与个人作风未必相等 , 正如上文季文子所说 , 他也想穿的华丽、吃的丰盛 , 但为何不这样做呢?这就涉及到其中的政治含义 。 他身上的节俭 , 是由爱民而起 , 如果鲁国百姓生活富足 , 吃喝不愁 , 那季文子就没有节俭的必要 。
季文子行节俭之道 , 是否为沽名钓誉 , 这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 , 他愿意以身作则 , 与百姓同吃同吃 , 体恤苍生 , 这点就已足够 。
后世之所以质疑季文子 ,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正常情理 。 在多数人看来 , 作为鲁国正卿 , 位高权重 , 大权在握 , 却行节俭之道 , 令人百思莫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那些阴谋论自然而然会随之出现 。
三思而后行的事例简短概括 三思而后行的议论文例子

文章插图


其实 , 若换个对象 , 这种质疑或许就不会出现 , 如:道光帝、汉明帝、隋文帝、汉文帝 , 他们都是古时以节俭闻名的君主 , 却鲜少引起争议 , 那么 , 这又是为何呢?历代节俭之人 , 目的各有不同 , 或治国安邦、或谋取名利 , 无非这就是两种 。
皇帝的节俭之道无人质疑 , 这是因为人们明白 , 无论是作风使然 , 还是另有目的 , 最后 , 都是百姓受惠 。 季文子之事同理 , 身居高位 , 所考虑的已不是个人作风问题 , 而是如何治理国家 。 季文子推行节俭之道 , 如古时皇帝厉行节俭相同 , 皆是造福百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