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烧包从几号到几号结束 今年七月半烧包哪天好( 三 )


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 中国就有在七月半前后祭祀祖先、消灾祈福的习俗 。
普遍认为是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儒家经典《周礼》中的《春官·司尊彝》篇有记载:“秋尝冬烝, 祼用斝(jiǎ)彝黄彝(指祭祀用的酒器) 。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 春曰礿, 夏曰禘, 秋曰尝, 冬曰烝 。 ”
春夏秋冬四季祭祀, 各个朝代日期不一 。 秋尝则是秋天收获季节, 所以曰“尝”, 人们在秋天向祖先神灵献祭, 供奉时令佳品, 品尝丰收果实, 祈愿来年有个好收成 。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七月正是秋收季节 。 七月的祭祀, 称为秋禊 。 “禊”指的是洁净, 秋禊是秋天在水边举行的祭祀礼仪, 这一天一般是在七月十四日 。
巧的是, 七月半这天, 也是道教中的中元节 。 道教中的中元节, 最早是从北魏时期开始形成 。 北魏时, 道教有了三元日的说法 。 三元中的上元, 是正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 。 道教传说中, 中元这天, 地宫打开地狱之门, 众鬼要离开冥界, 有主的鬼会被活着的人接回家, 没主的则到处游荡 。
增慧法师介绍, 佛欢喜日和中国秋日祭祖的节日结合, 主要是因为这一天, 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有关 。 传说这一天, 修成罗汉的目犍连尊者利用打开了的天眼看到地狱中的母亲在受苦受难, 经请示佛后, 与别的罗汉一起把母亲救了出来 。 因而, 这一天也被称为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 。 “盂兰”在梵语中是倒悬的意思, 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 佛教认为这一天供奉佛, 可解亡亲在地狱中的倒悬之苦 。
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佛欢喜日和早就存在于民间的秋日的祭祀是什么时候在民间并到一天的, 目前还没有具体可考的时间 。 可以肯定的是, 七月半被称为“鬼节”, 则是因为道教和佛教的传说 。
民国时河灯顺湘江而下
清嘉庆《长沙县志》载:“初十至十五日, 名中元 。 设羹饭、酒食, 盛列几筵, 以祀其先, 剪纸为衣, 凿楮钱焚之, 名曰荐祖 。 城市喧闹之处, 或诵经献烛, 施赈孤魂甶子, 谓之盂兰会 。 ”嘉庆《善化县志》也载:“初十至十五, 陈肴果, 接公祖, 剪纸衣、包楮焚送之;寺庙诵经施食, 祀无主孤魂, 谓作盂兰会 。 ”
这两段记载, 至少是在清嘉庆时, 长沙地区民间的祭祖已经和佛教的盂兰盆会交织在了一起 。 而从刘叔华记忆中的烧包截止日是七月十四日看, 长沙保留了“秋禊”的一些讲究 。
颇通湖湘掌故的本栏目顾问、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介绍, 民国时期的七月半, 有迷信行业用锡铂纸做成银圆形状或印制“冥国银行”钞票出售, 非常畅销 。
此外, 民国时, 长沙城内有的大家族还设有烧衣会 。 自七月初起, 即举家折金银纸锭和衣包, 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 下书某某子孙敬具 。 到七月十五日, 整个家族或成群结队上祖坟祭祀烧包, 或在月亮初升时把金银纸锭和衣包抬到湘江河边行礼焚烧 。 沿河还盛行放河灯 。 用皮纸或箬叶折成船或莲花, 船或莲花上放上油灯, 便是河灯 。 每年七月半, 湘江各码头都有河灯下水, 盏盏河灯漂于河面, 是七月半期间湘江一景 。
陈先枢介绍, 民国时, 长沙周边农村比城里过七月半时还要讲究些 。 这些讲究一是表现在祭祖时间长, 七月半祭祖的时间为十天左右, 初五中午和十五下午, 每家分别举行“接祖先”“送祖先”的盛宴(酒菜比平常多一些, 讲究一些), 灵牌的移动即是“接”、“送”的标志 。 此外, 每天供奉的餐数也多一些, 城里一般是早、中、晚饭, 乡里则除了早中晚的正餐外, 还有“早伙”和“腰伙” 。 “早伙”是在早上的六点左右, “腰伙”是下午四点左右 。 “早伙”、“腰伙”只供果品、什物(炒的瓜子、花生、豆类及炸的油货)和凉开水, 不上酒菜 。 这和农民夏季日长出工早、收工迟, 因而干活中要打(吃)“早伙”“腰伙”的习惯一致 。 虽然老祖宗们已经死去, 但后人接回他们之后, 还是把他们当活着的时候一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