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数据“动”起来,“一朵云”聚万家
上海有朵“健康云” , 政企协作 “云”聚万家
去医院就诊忘带纸质病历——没关系;忘记拿CT等影像诊断资料——也没关系;为儿童接种疫苗 , 家长要凌晨起来排号——用不着;老年人不熟悉智能操作 , 不能网络挂号——不用担心 。 在上海 , 因为有一朵“上海健康云” , 这些后顾之忧可以免除了 。
----健康数据“动”起来 , “一朵云”聚万家//---- //
市民可以将社区健康管理自助设备上的信息同步到“上海健康云”数据库中 。 王浩摄
上海市民的这朵“健康云” , 汇聚了502.9万名注册用户的健康数据 , 既连着社区家庭医生团队 , 又能通过分级诊疗体系转诊至专科医生团队 。
上海这朵“健康云” , 提供健康档案、影像档案、亲情账户、预约挂号、智慧接种等等26类58项健康服务 。 市民可以将个人健康档案“随身携带” , 也可以通过亲情账户管理全家健康 , 既帮老人挂号也帮孩子预约疫苗接种 。
“上海健康云”入选国家发改委“互联网+”行动典型案例 , 斩获第20届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 。 这朵“云”为什么有这种“魔力”?它是政府引导 , 市场参与、政企合作新模式的典型实践 。
上海市卫健委于2014年起首次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的新机制建设实施“上海健康云”平台 。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上海健康云”平台运营和管理服务合作协议》 , 万达信息为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唯一特许承运方 , 上海市卫健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 与企业共同构建大健康服务生态 。
在合作中 , 政府主要发挥在规划、政策标准、监管等方面职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激发各类卫生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 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开放共享的局面 。
数据“动”起来 , 打通“壁垒” 汇成信息网
除了政策支持、制度创新 , “上海健康云”的诞生也离不开“上海市健康信息网”提供的基础数据支持 。 自2010年起建设的“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 , 已完成两期建设 , 积累了3000余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100亿条临床诊疗记录 。
该工程在上海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 , 构建了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 目前已完成覆盖全市16个区县600余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平台 , 基本实现了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
----健康数据“动”起来 , “一朵云”聚万家//---- //
访客参观“上海健康云”信息网络模拟系统 。 袁婷摄
依托于“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大数据 , “健康云”可以在健康信息网数据中开展高危人群筛查 , 结合线上风险评估 , 将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纳入社区规范化管理 , 由社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 再通过分级诊疗体系转诊至专科医生团队 。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 , “健康云”还将推进上海市慢病管理体系向互联网+医疗周边服务扩展 , 健康档案、影像档案、亲情账户、预约挂号、智慧接种等26类58项健康服务将继续扩充 , 让有限的资源通过“互联网+” 优化配置 , 发挥更大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