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学龄前儿童?( 二 )


其实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你怎么养他们就怎么长!大人受点累小时候多坚持坚持孩子受益终身 。你要非要说怎么教育那我觉得就是要坚持住该坚持的原则不妥协,错了一定要惩罚不一定打我觉得罚站不错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随便答应!否则你在孩子心里一点信任感都没有你说的话他们还怎么听?或者他们说的话也可以不用信了 。
【如何教育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 。此时语言、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是在此时形成 。对学龄前儿童教育需要从其心理和智力发育特点出发,培养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全面发展 。
进行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学龄的儿童 。在交通法的释义里有过这个概念,但没有明确的法律明文规定 。我国一般确定为3-6岁(上小学前)叫学龄前,上小学后叫学龄期 。
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看似懵懂,但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 。因此,千万不要忽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
1、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 。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
2、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是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
家长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
3、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 。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 。儿童的模仿性强,会不知不觉地收到社会的影响,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有样学样 。
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
4、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 。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 。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法
1、感知觉的培养:经常带孩子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及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其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
2、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儿歌﹑识字卡等,教小儿说话,背诵简单的儿歌及复述简单的故事,注意正确的发音,培养孩子辨音能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让孩子懂得词义 。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孩子提问,如外出时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孩子回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