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和“隐私”岂能二选一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 近日有网友曝光 , 在手机未使用时 , 微信、淘宝、QQ等App仍在后台频繁读取用户相册 , 甚至在用户未激活相关App时 , 也会自动反复读取 , “每次读取时间长达40秒至1分钟不等” 。
不少网友称 , “难怪广告越来越精准 , 前脚搜索完 , 后脚就推送”“这是侵犯隐私” 。 更有人担心 , 由于手机操作系统新增了“App跟踪透明度”功能 , 此事才得以被曝光 , 这是否意味着相关App已经读取了用户多年的相册 , 而大家对此并不知情?
【“便利”和“隐私”岂能二选一】很多人在使用手机App时 , 已经习惯了“牺牲隐私”换取便利 。 比如为了得到更精准的打车服务 , 我们的定位信息就会被打车软件获取;为了享受外卖服务 , 我们的单位、家庭地址就会被订餐软件获取;当我们使用修图软件时 , 相册信息自然要被读取……这次微信方面就回应称 , 读取用户相册是为了用户在聊天中发送图片体验更快速流畅 , 而且是在得到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进行的 , 均仅在手机本地完成 。
然而“便利”和“隐私”只能二选其一吗?其实不然 。 正如微信方面此次同时提到 , 最新版本中将取消对该系统能力(读取系统相册)的使用 , 优化快速发图功能 。 可见 , 从技术上来说 , “使用便利”和“保护隐私”完全可以兼顾 , 关键在于运营方“想不想干”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 数据就是资源更是财富 , 我们不能把保护用户隐私的希望 , 寄托于网络运营者的“自觉自愿” 。 我国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等都对保护居民个人信息有着明确的规定 。 相关部门必须及时介入 , 强化对手机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 , 加大对侵犯用户个人信息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 用法律手段堵住App企业的“偷窥之眼” , 才能让用户免于被侵权的困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