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医院在过去十年中积累了3亿条患者病例记录 , 2亿条除影像以外的数据 。]
医院的信息化如何建?智慧医院、复合手术室如何普及?在上海生物医药周的一场未来医疗产业峰会上 , 来自医院和科技行业的领军人物探讨了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医疗行业的创新应用 , 这些新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成像设备 。
基于物联网的肺癌早筛体系
上海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表示:“驱动医学创新的要素主要有两个 , 一个是需求牵引 , 一个是技术驱动 。 从需求角度来说 , 因为生命科学的创新源头在临床 , 因此要围绕临床医生的需求进行创新;从技术的角度来说 ,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将围绕数字化、精准化和人工智能展开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信息与智能发展部主任助理兼规划与管理中心钱琨表示 , 中山医院在过去十年中积累了3亿条患者病例记录 , 2亿条除影像以外的数据 , 希望可以为将来形成算法或者智能化提供良好的基础 。
钱琨表示 , 目前医院多个科室的科研人员都在探索 , 如何使用智能化的工具优化诊疗效率和诊断精度 , 比如呼吸内科就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肺结节诊断BRM一体机 。 这是一个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中山医院管理技术一整套的体系 , 建立中山医院肺癌早筛的人工智库 。
他还介绍称 , 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团队开发了一套智能可穿戴设备管理体系 , 在算法、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 未来将基于中山医院信息部门的平台优势 , 与神经内科的脑电技术结合在一起 , 为患者提供更加完整的一套生命体征监控数据 , 这样能够使患者即便在出院后 , 也能进行更加精准的预警和保护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在谈到当下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时表示:“与未来医院发展的要求相比 , 目前的医院数字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 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 , 而且数据赋能能力不够强 , 智能化程度还不高 , 服务不连贯 。 ”
他认为 , 未来医院的建设应该以医生的需求为出发点 , 以原始创新为发力点 , 产学研医相互融合 , 形成紧密的链接 。 “企业和医院的融合点应该在医院 。 ”郑兴东表示 , “我们医院也与企业合作 , 比如研发了会诊机器人 , 让专家不用到隔离病房就可以进行会诊 。 ”
机器人推动手术全程数字化
在一场5G时代数字医疗如何变革未来诊疗场景的论坛上 , 微创医疗机器人董事长、微创医疗CFO孙洪斌介绍了手术机器人未来的应用场景 。 他表示:“手术机器人是医疗场景里数字化和智能化运用的一个非常具有临床价值的系统 , 手术正在向微创化甚至无创化方向发展 。 目前我们在研发管线里有近九个手术机器人产品 , 覆盖多个领域 , 包括腔镜机器人、关节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 。 ”
孙洪斌表示 , 手术机器人是一个载体 , 有了手术机器人之后 , 整个手术过程都实现了全程数字化 , 在术后评估方面将会带来更多的受益 , 这些数据反馈能够提升手术机器人的技术 , 更方便医生使用 。
西门子医疗正在推动复合手术室在中国的落地 。 所谓复合手术室 , 是指通过DSA/CT/MR等影像设备与外科在百级层流手术室中的全面整合 , 实现微创介入手术与传统外科开放式手术相结合 , 从而解决各类复杂手术 , 降低手术风险 , 节省手术时间 。
“复合手术在神经、心脏、血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临床治疗系统副总裁浦峥嵘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未来手术室的发展是多学科的融合 , 各类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的整合 , 朝着更加微创和精准的方向发展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