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焦维新:女航天员的作业任务可能更精细( 二 )


把半年作为一个时间限度更为科学、合适
新京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9月份返回后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又将在10月份发射 , 这么短的时间 , 为什么两批航天员不能同时在轨进行交接?
焦维新:因为这批次的首要任务还是要了解我们的空间站 , 特别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适不适合我们的需要 。 在空间站建造运营的过程中 , 很多任务都是验证性的工作 。 比如我们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穿起来效果如何 , 机械臂是怎么运作的、运作情况正不正常 。 我们不能说一次升空后没出现问题 , 就是设计得很完美 ,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验证的 。
神舟十二号上的航天员也是首次进入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 经过3个月的实践 , 也证明了空间站的设计是合理的 , 能确保航天员在轨三个月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 但就目前我们的空间站建设情况 , 以及事先预备的计划来看 , 我们并没有准备两批航天员同时在轨进行交接的任务 。 所以第一次也是为了保险起见 , 三个人打前战 , 返回后对乘组人员进行交流指导和各种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 , 为顺利对接摸索道路、积累经验 。
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 两批航天员同时在轨进行交接或许会逐步实现 。 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现场交接会更方便和透彻 。
新京报:这次航天员在太空驻留的时间长达半年 , 时间越长对航天员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焦维新:在国际空间站上 , 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 。 每期上去的航天员待的时间都是在半年左右 , 如果超过了半年这个时限 , 可能会对航天员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 所以现在我们也是根据已有的经验 , 把半年作为一个时间限度 。 如果说 , 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待的时间太短 , 轮换较为频繁 , 这样也不利于科学实验工作的开展 。 其次 , 也面临着研发成本高的问题 。 半年的时间是比较科学 , 也是比较合适的 。 时间越长 , 对航天员们的身体素质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
在轨锻炼能帮助航天员减少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
新京报:我们看到太空中飞船上的航天员 , 除了完成太空作业外 , 每天还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锻炼 , 这是为了什么?
焦维新:空间站上航天员一定要坚持锻炼 。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 , 身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 最主要的变化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 , 随着飞行时间的延迟 , 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 据科学统计 , 短期飞行可导致肌肉质量丢失10%至20% 。 如不采取积极健身的对抗措施 , 在长期飞行中肌肉可能丢失50% 。 这个量相当大 。 在轨锻炼就是帮助航天员减少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 可以让身体在失重条件下保持骨骼健壮 , 同时防止肌肉松弛 , 因此太空中的航天员 , 每天都要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
新京报:航天员在太空舱锻炼时 , 用的是什么健身器材和设备?
焦维新:航天员在轨锻炼使用的典型器械及对抗失重的措施 , 有以下几个方面 , 自行车功量计、隔振跑台、拉力器、企鹅服、下体负压筒和套带等 。 自行车功量计用于失重环境下提高航天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 锻炼其下肢肌肉 。 隔振跑台类似于地面的跑步机 。 太空跑步机配有弹性束缚带 , 将航天员压在跑步机上 , 否则航天员跑不起来 。
此外 , 航天员还可用拉力器锻炼上肢和肩部肌肉 。 企鹅服内有弹性束带系统 , 能向航天员全身施加纵向力 , 以对抗失重导致的肌肉萎缩 , 下体负压筒能为航天员下肢提供负压环境 , 促使航天员体内的血液向下肢流动 , 从而更好地对抗和适应失重环境 , 航天员还可以在大腿外戴上套带 , 以部分阻滞下肢静脉回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