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探测计划来了!“羲和”开启“探日”时代( 二 )


此外 , 我国正在论证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 , 科学家们希望按照在黄道面内多视角探测、大倾角太阳极区探测和太阳抵近观测“三步走”进行实施 , 进一步了解太阳的构造 , 确定太阳活动的三维结构 , 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 , 从而造福人类 , 趋利避害 。
“羲和号”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专家介绍 , 此次发射的“羲和号”卫星全称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 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 。 “羲和号”整星重量508公斤 , 设计寿命3年 , 运行于517公里高度、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 该轨道将经过地球的南北极 , 能够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 。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模拟高清图
赵坚表示 , “羲和”太阳探测计划紧紧围绕太阳探测热点问题 , 提出中国特色太阳探测模式 , 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首次提出天文光谱测速导航新方法和新技术等 , 都具有重要意义 。
什么是太阳Hα谱线?
专家解释 , 太阳Hα谱线是研究太阳活动在光球和色球响应时最好的谱线之一 , 通过对该谱线的数据分析 , 可获得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 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和物理机制 。
【中国太阳探测计划来了!“羲和”开启“探日”时代】“之前只能在地球上对Hα谱线进行探测 , 受大气干扰 , 探测数据不连续不稳定 。 现在通过‘羲和号’探测 , 对其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 46秒内就能获得全日面1600万个点上的光谱 , 在300余个波长点上同时获得色球和光球的二维图像 , 可以更加准确的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 进而建立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完整物理模型 。 这对太阳底层大气和太阳爆发的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 ”赵坚介绍 , “羲和号”卫星在轨开展的相关试验 , 是国际上第一次在太空进行Hα谱线研究 , 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 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据了解 , 当前国际太阳探测成为热点 , 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 但是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国外卫星数据 。 “‘羲和号’发射成功后 , 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 , 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 , 制定数据政策 , 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 , 力争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 , 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中国贡献 。 ”赵坚说 。
国际首创的“双超”平台长啥样?
“羲和号”卫星的创新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太阳探测方面 , 它采用国际首创的双超新技术卫星平台 , 实现了载荷在轨指向的超高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控制 , 比目前同等惯量的卫星平台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 业内称之为“双超”平台 , 将推动我国高精度卫星平台技术革命性、跨越性发展 。
据了解 , 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 , 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各类航天任务对高性能卫星平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 尤其是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指标的卫星平台 , 是制约航天事业后续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之一 。
“传统卫星采用平台舱和载荷舱固连的设计方法 , 因此平台舱活动部件振动会不可避免地传递至载荷 , 造成观测质量下降 。 ”程卫强介绍 , 在国家航天局的大力支持下 , 卫星研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 , 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 , 并将飞轮、太阳帆板等微振动源集中于平台舱、太阳Hα光谱仪放置于载荷舱 , 采用磁浮控制技术和执行机构实现两者物理非接触隔离 , 不仅阻断了平台舱微振动的传递路径 , 同时解决了平台舱热变形对载荷舱影响 , 使载荷控制精度和稳定度提升两个数量级以上 。 “羲和号”发射成功 , 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性”双超卫星结构平台顺利进入应用阶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