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水蛇 风水 蛇地


饶平县联饶镇潮刘村分为北潮坑和西潮坑 , 位于联饶镇东部 , 距离镇政府驻地约6公里 。村路平坦宽阔 , 路边种有乔木 , 周围果树成片 , 环境优美 。据村中老人讲述 , 潮刘村原名潮坑村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并顶角、东寨、刘厝乡、大寨、西潮坑、新乡等自然村 ,  改名为潮楼村 ,  后来再改为潮刘村 。现有人口3400余人 。潮刘村以林、柳、刘、黄等杂姓同居 , 村民和睦相处 。村民说 , 以前南海水就在村前不远处 , 这里的先民多以捕鱼为主 , 此地故曰“船地” 。如今海水已经远退 , 这里的村民改以农田种植为主 。
古村古建繁星璀璨
潮刘村的各自然村 , 土楼、宗祠、神庙争奇斗艳 , 各具风采 。
大寨村始建于明朝 , 肖氏、赖氏、杨氏至此聚居 , 村中建有大寨楼(又名长康楼) , 故取村名为大寨村 , 曾用名长康楼 。现存宗祠有7座 , 主要有林氏宗祠、肖氏宗祠等 , 均建于明末清初 , 二十世纪末重修 , 现作为村民祭祀祖先和举办“红白事”使用 。
顶角村始建于明末清初 , 林氏先民迁此定居 。村中现存私塾旧址一处 ,  名为西河书屋;民间信仰场所真君爷庙 。
东寨村创建于明末 ,  林氏先民从福建含英乡迁此定居 。此地昔时为海边 , 周边一带统称潮坑 , 船只在此靠拢 , 故称“船地” 。民国时期 , 改为东寨 村至今 。村中民间信仰场所有始建于明的娘宫 , 供奉南海观音娘娘 。
刘厝乡始建于明末清初 , 刘氏先民从福建省诏安县迁此创村 , 后沈氏、许氏相继迁入 。因是刘氏创村 , 故取名刘厝乡 , 村中建有土楼寨和平楼 , 故别名为和平楼村 。代表性民居有方形土楼寨——刘厝村楼(又名和平楼) ,  该楼始建于清末 ,  外周长250米 ,  楼内有66个房间 。该楼保存较好 ,  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其中 。
西潮坑村始创于明末 , 林氏、柳氏至此定居 , 继而林氏从福建诏安含英乡迁入 。因村前“老爷宫”墙壁为红色 , 故取村民为红宫 。此地昔时为海边 , 周边一带统称潮坑 , 该村位于潮坑西部 , 改名为西潮坑村至今 。村中民间信仰场所为“红宫” , 始建于明朝 , 主要供奉关帝爷 。
新乡村始建于明末清初 , 林氏从相邻的大寨村迁到此地定居 。因是新创建村落而取名新乡 , 村中有兴和楼 , 故也称兴和楼村 。该村代表性民居有方形土楼寨——兴和楼(又名新乡楼) ,  该楼始建于清末 ,  外周长200米 ,  楼内有50个房间 。
先人美德代代相传
一座村落的演变 , 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 , 令人刮目相看 。潮刘村就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 , 引人入胜 。
相传宋朝时候 , 先来潮刘村开基创祖的是谢氏公夫妻 , 初来乍到 , 以捕鱼为主 , 种田种菜为副 , 辛勤劳动 , 夫唱妇随 , 安居乐业 。有一天 , 谢公在开荒造田的时候 , 挖到一个猪槽 。谢公把猪槽扛回家 , 谢妈往猪槽里倒下米汤 , 马上就能变成粥 , 养的猪又大又肥 。有一次 , 谢公不小心掉下几个铜钱在猪槽里 , 马上变成一堆钱 。谢公大为吃惊 , 之后放金生金、放银生银 , 成了一个“宝猪槽” 。然而 , 谢公夫妻没有异想天开 , 没有享乐泛滥 , 而是把宝 猪槽藏了起来 , 以备急用 。有一年夏天 , 狂风暴雨 , 洪水泛滥 , 黄河决堤 ,  危机四伏 ,  朝廷放榜 ,  征召天下能人治理洪灾 。俗话说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消息传到谢公耳里 ,  夫妻商议后 ,  决定无偿献出宝猪槽去治理黄河决堤 , 减少损失 , 造福人民 。果真如愿 , 宝猪槽往黄河决口一放 , 便自动生成一段坚固的堤坝 , 把洪水拦住 。谢公谢妈治黄河有功 , 宋帝赐封金紫光光禄大夫 , 赐走马扬镳食溪邑地 , 给予褒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