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月影作者 cf外卦月影最新版( 四 )


岸,“沧海之旷也,人将以为险”,人们要化险为夷,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即依靠自然力:祭祀海神 。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中的龙文化,于是南海广利王在海南的民间即演变成海龙王 。据道光《琼州府志》(卷八)载,陵水县“龙王庙有三:一在城南 。康熙三十六年知县李聘率邑人创建,乾隆五十七年知县瞿云魁重修 。一在洞楼港,一在赤岭壁港 。”又据成书于1935年的民国《儋县志》(卷四)记载,海南的古儋州即有龙王庙 。该“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 。久圯 。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 。”又说:“清初,知州曹世华增建中座及头门,中座祀龙王,故称龙王庙 。匾额有曹世华增建中座小引 。”
其实,历代自中原渡海到海南来的人士,都要先祭祀海龙王,以祈求安全渡海 。唐朝贬官王义方,到儋州任吉安县丞后,为黎族子弟讲经授学,是岛上传播中原文化第一人 。当他行至南海时,写祭文与舟人一同祭祀海龙王 。明谊修、张岳崧纂《琼州府志》卷二十九载:“时当盛夏,风涛蒸毒”,而当他向海龙王祷告之后,“既而开霁,南渡吉安 。”屈大钧《广东新语》卷六《218海神》中进一步作了描述:“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 。……海神甚灵,(明)嘉靖间有渡海者,见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丽,众惊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过,有光经久不灭 。次日有三舟复见,大噪拒之,风波大作,舟尽覆 。语云:‘上海人,下海神 。’盖言以海神为命也 。”诸如此类的奇异传说,录于古籍中或广泛传于民间 。这足证海南民间信仰的海龙王祭祀的久远普遍 。中国民间传说早有龙的许多故事,如果联系到上古时代的元典《周易》爻辞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的时空动静观念,知道龙是阳刚进取精神的象征,又是在时空变易中时刻有对老百姓润物广利的功迹 。所以说中国人都是龙种,龙的传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据说人祖太昊帝伏羲就是龙和地母所生 。远古的时候,中国这片地方叫华胥氏之国 。有位叫华胥氏的姑娘,她就是地母 。有一天,地母华胥氏到风景优美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 。正走之间,突然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现在眼前 。地母心想这是谁的脚印,这么大,可比我的脚大得多了 。心里想着,就伸过脚去踩住这个大脚印,想和它比一比 。可这一踩不要紧,只觉得心中一惊,就怀了孕 。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伏羲 。地母踩的是谁的脚印呢,是龙神的 。这个传说,恰好证明,《易》中的内卦曰贞,外卦曰悔,“贞”的涵义是“正”,“悔”是变动 。所以龙是调节阴阳、润济民间万物的正神,又是在时间移动中专事拯救灾难的善神 。海龙王护佑平安的功能,在海南可以区分为对在海上往来牟利的商家以及聚居海岛的黎族同胞 。为利润所驱动,宋代的商人知道海南的香料品质高且价格便宜 。据《宋史·食货志》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 。”宋代的外商频繁来到海南,有的定居下来,形成番浦、番村,建庙祭祀,为往来求平安 。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海南》载:“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 。”“昌化在黎母山之西北,即古儋州也……城西五十余里,一石峰在海州巨浸之间,形类狮子,实贞利侯庙,商舶祈风于是 。”“万安军在黎母山之东南……城东有舶主都纲庙,土人敬信,祷卜立应,舶舟往来,祭而后行 。”古儋州的贞利侯庙及万安军的舶主都纲庙,是不是如上文说到的早期龙王庙有承传关系,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庙都设在海边,是海舶商人所建,祭祀的为商舶祈求海航顺风的南海海神,而且“祷卜立应” 。宋代商人祈求平安的祷祝,一直绵延不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