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月影作者 cf外卦月影最新版( 五 )


【cf月影作者 cf外卦月影最新版】出海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系于海龙王的保护之中 。清代屈大均写道:“祝融者,南海之君也 。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 。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 。”这类传说,后面还有因海上飓风四起,雾雨迷朦,船上的人都涕泣呼号求祝融保命;片刻之间,天日晴朗,飘行万里,“如度衽席 。”这种拯救海上灾难的传说,在海南的海上航行中成为了一种信仰 。
海南的黎族,除了岛上的原住民外,也有“百越”人迁移而来 。百越族的文身习俗,也与向海上龙王祈求护佑平安有关 。《汉书·地理志》载:“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 。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应劭注曰:“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海龙王护佑平安的祈求,不仅在汉族流传,在黎族也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仰 。
广利众生与“除国蠹”、“去民蟊” 有润物广利品德的海龙王,像一面无形的旗帜,飘扬在海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 。对于海龙王的信仰和崇拜,是随着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发达而日益兴盛 。南海神被封为广利王;所谓“广利”,是“广徕天下财利”之意,也为“广利生民”之意 。宋元以后,南海贸易日益繁荣,中外海舶互相往来,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丝绸、茶叶及手工艺品等,外国运来的是金、银、琉璃、珠玑、象牙、各种香料,对外贸易的国家沿海一带有数十个,如占婆(今柬埔寨)、占城(今越南)、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 。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船舶频频来往于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的时候,海南岛是南海航行必经之地,一些港湾也成为往来商船避风的场所 。海南岛与南海诸国地理相近,贸易便利 。《宋会要》刑法二之一三五载:“海南四州黎峒地与南蕃相望 。”《岭外代答》卷一载:“琼州、万安军、吉阳军……若夫浮海而南,近则占诚诸蕃,远则接于六合之外矣 。”宋代来海南贸易的外国商人显著增加 。宋人楼钥《送万耕道帅琼管》诗写道:“流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 。”他在《玫瑰集》卷一九《代谢知琼州表》中说:“今琼管邈在万里之外,颛居一海之中……而贾胡遥集,实为舶政之源 。”“舶政之源”,说到底是获利之源 。祀奉海龙王,在海南,人们所要达到的是“神人致喜”以及“佑我家邦广利” 。南宋高宗,曾经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过的一句话:“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这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确认“是国家大得济”,即国家受益 。国家财源广进,老百姓也随之获利 。
然而,关于宋高宗的“阜通”一说,海南的贬官另有议论 。李光贬海南后,曾写下《阜通阁》诗,也描绘宋时海南与海外通商情景 。其诗有小序云:“元寿使君到官未几,浚川筑堤,以通商贾之利,急先务也 。因为阁匾,其榜曰阜通,辱示佳章,因次其韵 。”李光赞扬海外贸易的繁荣,“万货来从徼外舟”,外国商船停舶海南已呈繁荣局面;但他诗中指出,要使经济繁荣,老百姓得到实惠,必须“除国蠹”,“去民蟊” 。可惜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去祈求海南的龙王在“广利众生”时必须做到的!
现在,南海之滨的三亚、惊涛拍岸的大小洞天处,建造了“南海龙王”别院,安座南海龙王原身像 。这是中国龙文化又一次在南海岸边的传承、发展,是民间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的形象的艺术再现,也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与海南民间的边缘文化相结合的体现 。这将会丰富海南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亚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中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三亚,是海南岛最古老的道教文化遗迹,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旅游区背靠鳌山,面向南海,鳌山属南方山脉之余脉,传说为海中巨鳌化成,鳌为龙子,负重载物,定海伏波,居有洞天更具福佑 。山海相连,缘不可分,南海龙王给予了这块神仙福地无限恩施,备受慧泽 。本地的原住民对南海龙王更是敬畏有加,祈佑共供奉,世代相传 。为了从道家文化体系发掘南海龙王信仰的文化蕴涵,表现南海龙王广利天下、福泽黎民的主旨,大小洞天旅游区内修建有南海龙王别院,别院位于鳌山腹地,正对南海 。院内供奉1.9米的南海龙王原身像,“头顶王冠生龙角,赤发长髯,浓眉睿目,双耳垂肩,虎鼻朱唇,龙须横出,慈祥威严,身穿龙鳞金甲,肩披龙纹披风,手扶镇海宝剑,足践双蛇,迎风伟坐于海心浪涛之颠”,以护卫国土,威镇海疆,燮理阴阳,润济万物,兴云布雨广利天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