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九天 , 路在脚下 , 实现梦想 , 永远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 , 其中的汗水与泪水 , 也许 ,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
“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观众区 , 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 有节奏地呼喊着 。 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 , 跳起欢快的舞蹈 。
此时 , 从华发老人到稚嫩的孩子 , 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星星 。 每一颗星星 , 都有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惊喜 。
有光、有梦、有英雄
2003年10月15日 , 问天阁前 , 《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 , 翟志刚与杨利伟紧紧拥抱 , 送战友首征太空 。
18年后的同一天 , 同一地点 , 同一首歌声中 , 两位航天英雄再次出现在出征仪式现场 , 这一次 , 是杨利伟为翟志刚送行 。
历史常常用巧合来见证成就 。
18年来 ,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 , 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 , 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 , 稳步挺进空间站阶段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 这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 , 也是收官之战 。 当这个由一名“60后”和两名“80后”组成的航天员乘组顺利返回后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
当年还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刘烽 , 至今对杨利伟出征记忆深刻:那是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执行载人发射任务 , 当航天员乘坐的电梯门缓缓打开时 , 杨利伟手提小方箱走出来 , 目光平静、脚步坚定 。
四目相触 , 刘烽的心凛然一颤 , 一下就湿润了眼眶 。 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 , 可以让一个人能义无反顾地走向未知的风险 。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 , 但从来就不缺少英雄 。 不仅仅是当年的首征太空 , 还有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穿越黑障……
6个月的长期太空驻留 , 对空间站、飞船以及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 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 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受到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 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失重效应会更加凸显 , 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疲劳、感染、胃肠道病症和心血管功能失调等问题 , 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大 。
当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升空的时候 , 另外一枚火箭已经竖立就位 , 另外一艘飞船也已整装待命 , 随时准备应对极端情况 。
其实 , 危险并不仅限于太空 。 除了迈入太空的航天员 , 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的科研参试人员 , 都是平凡英雄 。
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舱外航天服的研制 , 也有常人不为所知的危险 。 舱外航天服交付前 , 需要由志愿者穿戴后进行低压舱试验 , 在近乎真空的模拟外太空状态下检查其各项性能指标 。
哪怕有细微的差错 , 志愿者的生命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 但 , 每一次在科研人员中征集志愿者时 , 都有人主动报名 。
为开展航天员地面野外生存训练 , 教员队伍需要在森林、戈壁中选定设置各种恶劣环境 , 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 探别人没有探过的险 。
还有剧毒、易挥发的特种燃料检验、运输和加注工作 , 但凡出现爆燃、泄漏 , 参试人员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
心中若无千秋业 , 哪来盛世百花开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座里程碑 , 都是每一名航天人带着梦想和信念 , 向着光芒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
为坚守一代代航天人的理想信念 , 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除了开展专项训练、试验外 , 升国旗仪式和瞻仰东风烈士陵园等活动也写入了工作手册 。 在东风烈士陵园 , 安眠着70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