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载人航天精神 , 神舟十三号任务策划了系列的科普和公益活动 , 王亚平将再次成为“王老师” , 还将结合传统节日的契机 ,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
当年目送杨利伟首征的刘烽 , 又出现在为新“太空三人组”送行的人群中 。 如今刘烽已经成长为一名火箭副总师 , 他说这些年来 , 那种信念和勇气 , 从未丢失 。
当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夜色中腾空而起时 , 时针已经指向了10月16日凌晨 。
57年前的10月16日 ,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无私、无悔、无止境
“5 , 4 , 3 , 2 , 1 , 点火!”0时23分 , 在零号指挥员口令声中 , 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拔地而起 , 直入苍穹 。
从竖立到发射 , 这枚火箭已经足足“站”了5个多月 , 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站立”时间最长的火箭 。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首枚集应急救援和发射任务于一身的火箭 , 自神舟十二号发射后 , 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就担负了应急值班任务 , 一直“仰望”着星空 , 直到把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入太空 。
和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一起仰望天空的 , 是中国航天人 。 伴随探索浩瀚宇宙的进度加速 , 中国将通过11次密集飞行任务 , 建成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空间站 。 其间 , 还将进行多次回收任务和在轨关键技术的验证 。
这是一项一辈子都干不完的事业 。 能休上一个完整的周末 , 成为了很多参试人员的愿望 , 但也只能是一个愿望 。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 , 每一次发射任务 , 总装操作师傅陈为都没有缺席 , 被同事们称呼为“老法师” 。 有陈为在 , 大家心里都踏实 。 20多年来 , 虽然家在上海 , 陈为却对大漠戈壁里的东风航天城更熟悉 , 回到上海反倒不习惯 。
这是一项必须心无旁骛的事业 。 瞄准轨道的数据如果偏差0.1度 , 入轨点就会偏差数百公里 , 后果无法想象 。 每一次发射 , 瞄准人员都是最后一批撤离队员 , 直到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15分钟 , 火箭状态已趋于稳定 , 才坐上撤离的车 。
这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 2011年 ,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轴向对接 , 我国首次实现无人空间交会对接 ,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
“太空之吻”10周年之际 , 中国航天迎来首次径向交会对接 。 从无人到有人、从自动到手动、从几天到6.5小时、从轴向对接到径向对接 , 在无止境的探索宇宙征途中 , 载人航天科技不断突破创新 , 却永远在路上 。
共振 , 这曾是一个世界级的航天发射难题 。 美国、法国等国家在火箭发射过程中 , 就曾经出现过持续数十秒的共振现象 。 在《太空一日》一文中 ,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也曾回忆神舟五号任务中的共振现象:“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 我几乎难以承受 , 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 ”
后来的任务中 , 航天员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 , 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 ”
与中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不同的是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戈壁深处 , 方圆数十公里没有居民点 。 选择来到这里 , 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 。
然而 , 这里是自然的荒漠 , 却是科学的殿堂 。 繁重密集的航天任务 , 也给了年轻人迅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 2018年 , 重庆男孩陈启蒙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这里 , 整整一个月总流鼻血 , “太干燥了 , 跟老家完全不一样 。 ”三年过去 , 陈启蒙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 先后护送云海一号02星、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