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 , 但对于我们的航天员来说 , 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 。 我也期待着能够再次飞上太空 , 去继续圆自己的飞天梦 , 享受失重的那种神奇和美妙 , 也能再次在太空回望我们美丽的地球 , 在我们的中国空间站和大家一起迎新年 , 过不一样的除夕 。 ” 王亚平说 。
叶光富:
80后男航天员首战太空
“加入航天员队伍11年 , 我为梦想也奋斗了11年 。 现在 , 我对任务充满信心和期待!”首次参与飞行 , 叶光富在公众面前显得自信而从容 。
6天6夜的“洞穴探险”
这不是叶光富的首次亮相 。 大众知道他的名字 , 可以追溯到5年前——
当地时间2016年7月7日14时30分 , 在意大利撒丁岛 ,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欢呼而出 。 其中 , 一张帅气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 , 也是首位公开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员 。
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 , 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
撒丁岛高山深处 , 存在着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地洞 。 阴冷潮湿的洞穴 , 险象环生 。 那里没有阳光 , 没有声音 , 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 。 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 , 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场所 。
叶光富穿着探洞服 , 头戴携有探照灯的安全头盔 , 肩负任务设备 , 每天负重行进5小时以上 , 或在悬崖峭壁中攀爬 , 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 , 或游过暗藏危机的河流 , 步步惊心 。
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 ,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两个洞穴分支勘测总距离约600米的勘测任务 , 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 , 还有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 。 他还获得了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 , 他将其命名为“Guang Ming Gallery” , 即“光明通道” 。
最终 , 叶光富和整个团队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 , 并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 。 在任务后期 , 他将所有勘测的数据进行下载、整理、分析 , 生成了一个3D洞穴地图 , 为以后训练留下宝贵资料 。
有一位国际航天员说 , “让叶执行这项任务 , 我非常放心 。 ”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 。
母亲的背影 , 前行的动力
在叶光富的成长轨迹中 , 母亲是影响他一生的人 。
在他的记忆里 , 从小 , 母亲独自扛起了家庭重任 。 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 , 帮衬家里 , 母亲让他只管好好读书 , 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为了供他读书 , 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儿 , 施肥、浇水、锄草、打理 , 全靠她一人忙活 。 有次 , 叶光富放学归来 , 看着母亲正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 。 母亲弱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 , 一步步地往山上艰难前行 。
这一画面烙印在他的心里 , 每当遇到困难时 , 就想起母亲背影 , 给他了坚持的勇气 。
高三 , 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学校 。 从小就梦想飞行的他怦然心动 , 但50元的路费让他望而却步 。 母亲得知后 , 坚定地说:“去吧 , 钱我来想办法!”
母亲东拼西凑借了50元 。 当被录取的消息辗转传到他家时 , 叶光富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 连让姐姐掐他几下试试 。
带着一家人的期望 , 叶光富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
“从当飞行员起 , 我就热爱飞行 。 ”叶光富说 。
2000年 , 叶光富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 , 10年间 , 由于工作需要 , 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 。 辗转了多个省份 , 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 。 每换一种机型 , 每换一个单位 , 就得清零 , 从头学起 。 “可是无论到哪儿 , 我依然热爱飞行事业 , 依然热爱这片蓝天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