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学文化是当下紧迫课题

【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
作者:谭笑(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主任)
无论是解决“卡脖子”难题 , 还是消除“数字鸿沟” , 抑或是提升大众新冠疫苗接种意愿 , 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建构 。 科学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类型 , 它以现代科学精神为核心 , 既包含科学的知识形态 , 也包括科学探索中的理性、求真精神 , 还包括科学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效应 , 在整个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 。 当前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 。
发展科学文化能够促进国民核心文化素养提高 , 形成理性求真精神风貌 。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 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 ,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 , 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 , 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卫生事件中 , 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展现 。 尊重科学、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拒绝谣言、理解专家倡议、自觉进行必要防护 。 发展科学文化有助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的推广和普及 , 可以直接促进科学素质提升 。 同时 , 科学文化更为核心的内容是科学家群体在研究、探索中所形成的理性、求真精神 。 这种精神不仅在科学家内部推动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与积累 , 也对公共理性的形成产生助推作用 , 比如实事求是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 , 公共舆论空间中的争论中同样需要理性精神来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
发展科学文化能够培育全社会崇尚科学的土壤 , 自下而上筑牢创新基石 。 一方面 , 科学创新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 , 其基础的来源是对科学探索有着浓厚兴趣、对科学理想有着执着追求的青少年 。 这些种子能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 前提是科学文化在全社会的润物无声 。 另一方面 , 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中的闭门造车 , 还需要社会的认同、支持和容错 , 需要产业链的对接、配套与激励 。 只有与经济体系、教育体系、生态文明等形成有机网络 , 科学创新才会是源头活水 , 也才能有效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 科学文化是在社会中培育这一有机网络的重要保障 , 能够引导企业自主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引导人民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引导“后浪们”追求更为卓越的理想 。
由此 , 科学文化为科技创新构筑了厚实的底层基石 , 也使它更有强大后劲 。 此外 , 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使科技创新保持在关怀人类良好生活的轨道上 。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 任其脱缰发展将会产生不可预见的后果 , 大数据算法、基因编辑等都引发了相关隐忧 。 随着高科技越来越超出人类日常理解 , 引导科技向善才能使得创新造福人类 。 科学文化的人文内涵担负着这一迫切使命 。
发展科学文化有助于构建国际交流共同话语体系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科学文化在其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协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也产生了一套相应的话语体系 。 在全球化时代中 , 没有哪种文化像科学文化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认可 , 超越传统、民族和国别的界限 。 它在实现平等互利的国际交流上有天然的优势 。 科学研究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竞争和对内保护 , 但是这些竞争正是建立在对诚信规则、工作范式等深刻普遍认可的基础上 。 科学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交流 , 同样也是自然观、共同体规则、价值标准的交流 。 如果说书法、国乐等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是从“异”的角度进行的交流 , 那么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就是从“同”的角度进行的交流 。 我们既需要将民族特色推广到世界 , 也需要从共同话语出发不断扩大共识 。 这样的模式能更为实质地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 更好地表达中国声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