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劳动者从未休过探亲假 专家:亟须完善法律规范

  许多劳动者从未享受过探亲休假等权利 专家建议

  合理改造探亲假制度适应社会发展

  □ 本报采访人员 陈磊

  早上7点半坐上高铁 , 11点半下车 , 出站后乘坐十几分钟出租车 , 回到家刚好赶上吃午饭……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 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晓请了一天假 , 回老家看望母亲 , “国庆期间车票紧张 , 不方便回家 , 所以趁着这个周末回去看看” 。

  采访中 , 当被问及是否使用过探亲假回家看望母亲时 , 李晓说 , 自己参加工作以后都没有听人说起过探亲假 , 更没有享受过探亲假 。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 在近日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举行的“新中国劳动法70年:历史、选择与趋势”学术研讨会上 , 专家称 , 随着我国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 , 探亲假制度为相关权利义务主体所忽略 , 已经名存实亡 。

  对此 , 接受《法制日报》采访人员采访的专家建议 , 探亲假制度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 如今已经基本上失去其历史功能 , 亟须通过修改劳动法等法律法规 , 对探亲假制度进行合理改造 。

  休假制度逐步完善

  探亲假被大众忽视

  李晓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 , 她于2004年从北京某知名高校毕业后 , 留在北京工作 。

  李晓说 , 北京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 , 每天都非常忙碌 , 有了家庭以后更是诸事繁杂 。 但无论工作再忙 , 她总会记挂着远在老家的母亲 , 经常打电话和她聊聊天 。 今年国庆节 , 她原本打算回去看望母亲 , 但因没抢到车票而未能成行 。

  好在驻马店通了高铁 , 从北京回家一趟只需要4个小时 , 所以这几年才能周末回家看望母亲 。 “大概在2012年以前 , 老家还没有高铁 , 回趟家需要10多个小时 , 每年只能趁国庆、春节回家 。 ”李晓说 。

  李晓刚上班那会儿收入不高 , 工作比较忙 , 回家的火车也不多 , 好不容易才能买到一张硬卧车票 , 在路上“咣当咣当”一晚上 。 回北京的车票更难买 , 有时候只能买到硬座票 。

  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 , 她可以享受探亲假 , 未结婚时1年1次 , 结婚以后4年1次 , 每次假期20天 。 但据李晓反映 , 她工作以后并没有听说过探亲假 , 也没有享受过探亲假 。

  采访中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随机询问了20多名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朋友 , 其中只有1人享受过探亲假 , 超过80%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还有这种权利 。

  10月14日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举行“新中国劳动法70年:历史、选择与趋势”学术研讨会 , 探亲假制度也是研讨会上专家们讨论的主题之一 。

  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喻术红认为 , 探亲假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 是为了解决当时两地分居的突出社会问题 , 满足特定时期特殊员工的需求 ,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相关休息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 , 探亲假制度在实践中应用很少 。

  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难以适应当前形势

  据了解 , 我国现行的探亲假制度是劳动者休息休假制度体系中的一部分 。 其最早发端于1958年2月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 , 目的是为了适当解决职工同亲属长期远居两地的探亲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