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张居正:为何重用戚继光,却不用海瑞?( 二 )

而且每一个总督上任 , 张居正都会找他谈话 , 要他支持戚继光的工作 。 戚继光当了十三年的蓟辽总兵 , 蓟辽没有发生一次战争 , 蒙古也没有一次进犯 , 这既是戚继光的功劳 , 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劳 。 张居正不提倡频繁地换干部 , 各地的封疆大吏、总兵 , 他提倡久任制 。

当然 , 久任并不等于不升官 。 你在一个地方干久了 , 有了政绩了 , 就给你升官 。 比如说 , 你还是一个四品的总兵 , 但给你挂一个兵部左侍郎的衔 , 不是变成二品的官员了吗?象辽宁总兵李成梁 , 因为屡立战功 , 张居正就力主给他封侯 , 这都是张居正用人的智慧 。

张居正与戚继光的关系 , 是万历时期官场的一个健康标本 。 两人心心相印 , 但没有一点私情 。 戚继光有一个爱好 , 喜欢吃猪头肉 , 每次过春节的时候 , 张居正就在北京把猪头肉做好 , 派人送到蓟辽总兵行辕 。 戚继光收到猪头肉 , 就拿去和将士们一起分享 。

不管别人怎么攻击戚继光 , 张居正始终对他信任有加 , 长久对他委以重任;但是 , 不管别人怎么向张居正推荐海瑞 , 他坚决不用 。 戚继光与海瑞 , 都是晚明时期的名倾朝野的重要人物 。 张居正对他们的态度 , 可是绝然不同 。

万历首辅:张居正

造成海瑞戚继光两种不同境遇的原因在于张居正德用人理念:重用循吏 , 慎用清流 。 张居正用人时 , 打破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 总结他用人的经验 ,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重用循吏 , 慎用清流 。 循吏 , 就是脑子一根筋 , 只想把事情做好 , 把事功放在第一位 , 而不会有道德上的约束;清流则不同 , 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 , 说得多 , 办成的事儿少 。

对这两种人取舍 , 张居正明显偏向于清流 , 他的态度很鲜明 。 张居正作为明代见识和能力首屈一指的政治家 , 其在政坛上炉火纯青的权术 , 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 , 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 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 , 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 , 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 , 有时还得不择手段 , 自污名节 。

对张居正的品行 , 史家一向评价不高 。 奸臣严嵩当政时 , “嵩亦器居正” 。 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 , 同样“倾心委居正” , 这左右逢源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 高拱秉权后 , “两人益相密” 。 可是高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石头 , 不扳倒高 , 他不可能成为首辅 。

于是他又私下里结交司礼秉笔太监冯保 。 “神宗即位(万历帝) , 保以两宫诏旨逐拱 , 事具拱传 , 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 ” 可见 , 张居正的政治品德实在不怎么样 , 怎样对自己有利他就怎样干 , 毫不在乎什么名节 。 在个人的私德上 , 他也做得不怎么样 。 他好色纵欲 , 因为常服春药 , 大冬天都满脑袋冒热气 , 不能戴帽子 。

父亲死了后 , 为了权柄不落入他手 , 和冯保共同策划 , 促使皇帝下达了“夺情”的旨意 , 在父丧期间依然紧握手中大权 。 明代是非常推崇孝道的 , 士大夫在父母丧后 , 必须丁忧三年 。 而且他也不清廉 , 属下的官员贿赂他的财物不计其数 。 张居正以帝王师的身份为首辅 , 权倾天下 。 而海瑞在官场却是空前的寂寞 , 作为以耿直忠贞之名闻于天下的道德楷模 , 海瑞的作用仅仅是个符号 , 他在政坛没有朋友 , 更不可能有党徒 , 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的平台 。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 , 尽管面对舆论高度地推崇海瑞 , 但是就是不重用他 。 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 , 认为他心胸狭窄 , 嫉妒海瑞 , 拼命地打压海瑞 。 就这样一个公德和私德一无是处的人 , 却是奠定大明短暂中兴的大政治家 。 他推行的“一条鞭法” ,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