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族偏爱个性“潮鞋”,业界呼吁刹住炒鞋乱象( 二 )

  在二手物品交易平台NICE上 , 一则“鞋穿不炒”的公告引人注目 , 公告显示 , 在闪购活动期间 , 平台上多件商品出现了不合理价格波动 , 个别商品竟在短时间内被买入和卖出达60多次 。 这些违规操作的交易行为大多数表现为 , 建立小号、自买自卖 , 恶意刷单数次后取消 , 制造虚假火热气氛;持续锁单 , 将正常价格的商品锁住 , 高价挂出自己出售的商品 , 让价格达到优惠标准参与满减并让别人优先买自己的商品;纯薅满减折扣 , 为了达到满减价格 , 恶意哄抬价格同一IP地址 , 两部手机 , 自买自卖进行对刷 。

  化堵为疏 , 理性消费

  面对身边火热“潮鞋”消费 , 有网友说 , 鞋子从来都没有限量版 , 一些做工精良、实用耐穿的鞋子 , 质量可能比“限量版”还好 , “穿一双AJ也并不能就拥有整个世界 , 还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追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表示 , 近几年 , 年轻人热衷于“炒鞋” , 除了对运动鞋本身喜爱和收集癖好外 , 也有为了在网络上实现自我展示和炫耀的成分 , 标榜“特立独行”的个性 , 贴上“潮流”的标签 。

  他还提到 , 在个性表达上 , 年轻消费者不应该被大众流行文化所裹挟 , 跟风进入“炒鞋”的圈子 , 需要树立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念 , 正确看待商品的价值 , 避免盲目追求“个性”与“潮流” 。 在这些事件中不乏因此陷入贷款泥淖的案例 , 在有关部门加强对不正当哄抬鞋价监管的同时 , 还需要年轻消费者抵制诱惑 , 不参与投机消费等不正当行为 。

  “青年群体消费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 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参与到消费品的设计生产 。 因此 , 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十分重要 , 通过建立青少年消费者对于‘爆款’产品设计和流通的自监管机制 , 化堵为疏 , 增强青少年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话语权、参与感 , 引导理性消费 。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高蕊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